《三國志》中記載了許多人們耳熟能詳的英雄人物,但受限於史料來源有限,也有許多人物事迹被陳壽所忽略。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時,大量引用其他史料作為補充,使得三國歷史更加充實飽滿。其中出自《魏略》鮑出救母的故事很有傳奇色彩,這段奇聞不僅讓人感動,還可讓人更加深刻地體會漢末亂世的殘酷。鮑出救母鮑出字文才,是京兆新豐(今陝西渭南)人。興平年間(194年-195年),控制漢獻帝的李傕、郭汜發生火併,再加上饑荒大肆蔓延、谷價飛漲,昔日繁華的三輔地區陷入一片混亂。
鮑出兄弟四人和年邁的老母親相依為命。當時家中糧盡,鮑出和其他兄弟出門採集野菜,留下老母親守家。採集到一些野菜後,鮑出的兩位兄弟先帶著一些回家給母親做飯,沒想到老母親已經被數十個「啖人賊」抓走了,為防止逃跑,這些賊寇將鮑出之母「以繩貫其手掌」。
由於賊寇人多勢眾,鮑出的兄弟不敢追去。鮑出回家得知母親被抓,要帶著兄弟去追賊。但其他人卻說,賊寇人多勢眾,我們有啥辦法?鮑出憤怒的說「有母而使賊貫其手,將去煮啖之,用活何為?」於是一人光著膀子走了。
鮑出小跑了幾里路後追上了賊寇。賊寇看只有鮑出一人,所以擺開陣勢,並沒有把鮑出當成回事。沒想到鮑出一下子揮刀砍死四五人,賊寇嚇得拔腿就跑,鮑出又追上去連殺十餘人。這群賊寇被鮑出徹底嚇懵了,於是問鮑出到底想幹啥,鮑出於眾人中用手指著自己的母親,賊寇趕忙把他的母親送還,之後鮑出帶著母親和兄弟們逃亡南陽。
建安五年,混亂不已的關中地區基本恢復秩序,鮑出一家子決定返回家園。由於路上山路崎嶇,老母親年事已高,鮑出便做了一個背簍,一路背著母親回到家鄉。回家之後,鄉里的士大夫都被鮑出的孝行所感動,準備舉薦他出仕為官。但鮑出卻一口拒絕「田民不堪冠帶。」鮑出版畫形象
鮑出的母親在青龍年間去世,活了100多歲。而當時鮑出雖然已經80多歲了,但身子骨非常硬朗,看起來和五、六十歲差不多。
這便是發生在東漢末年亂世中鮑出救母的故事,雖然情節有些傳奇色彩,但鮑出的孝行確實讓人感動。重要的是,通過分析鮑出救母的細節,可以折射出漢末亂世的殘酷。饑荒、食人和流亡鮑出救母一事的很多細節將漢末亂世的殘酷體現的淋漓盡致。
1、饑荒。東漢末年的北方地區曾爆發大規模饑荒,其起因是大規模蝗災造成的糧食減產。193年,曹操和呂布大戰於濮陽,兩軍相持百日,卻因為蝗蟲過境、糧草不繼而被迫罷兵「蝗蟲起,百姓大餓,布糧食亦盡,各引去。」
這場蝗災很快波及到關中地區,再加上李傕和郭汜引起的戰亂和之前董卓曾鑄劣質小錢取代五銖錢,致使關中地區糧價飛漲「谷一斛五十萬,豆麥一斛二十萬。」老百姓根本吃不起糧食。所以故事開頭鮑出家裡沒有糧食,他們兄弟四人只能出去挖野菜充饑,留老母親守家。蝗蟲
2、食人。繁華的關中地區人口密集,所以當地對如此規模的饑荒毫無抵抗力,野菜樹皮等東西被吃完後,大規模的食人現象就很快出現了,史稱關中地區「人相食啖,白骨委積」、「二三年閑,關中無復人跡。」
曹魏將領王忠是扶風人,他親歷了關中地區的災荒,為了活命,王忠不得已食人充饑「三輔亂,忠飢乏噉人」最終活了下來。曹丕稱帝後還拿這件事來譏笑王忠,他將路邊墳丘中取出的骷髏掛在王忠的馬鞍上,「五官將知忠嘗噉人,因從駕出行,令俳取頉間髑髏系著忠馬鞍,以為歡笑。」如果曹丕親身經歷過關中災荒,想必他也不會做出這種如此掉價的事情。王忠遊戲形象
參考王忠的經歷,所以鮑出故事中挨家挨戶抓人充饑的「啖人賊」,並不是空穴來風。想像一下當時的場景:在餓殍遍地的關中地區,賊寇挨家挨戶抓人,然後把他們的手掌用繩子串起來押送到目的地烹煮吃掉,真是不寒而慄。
3、流亡。如此混亂的關中地區,老百姓自然無法生存,逃荒和流亡便成了活命的選擇之一,人口密集的關中於是成了東漢末年人口流失最嚴重的地區。
鮑出一家子選擇東出武關南下荊州,這是當時關中百姓主要流出方向之一,那麼到底有多少人像鮑出這樣選擇避亂荊州呢?史載「關中膏腴之地,頃遭荒亂,人民流入荊州者十萬餘家「。以每家3口人計算,也就是有30餘萬人之多。人口流亡示意圖
除去荊州外,也有很多人選擇從關中南下益州,比如法正和孟達二人。法正和孟達是郿縣老鄉,為躲避戰亂和災荒,兩人於建安年間南下益州,成為劉璋的幕僚。南下益州的人也不在少數,「三輔民數萬戶流入益州」,以每戶3口人計算,數萬戶規模也在10萬人左右。
而如此規模流入荊州和益州的關中百姓也深刻改變了當時的政治格局,強化了劉表和劉璋的實力,如劉焉父子將他們收編為「東州兵」,促成了軍閥割據現象。結語鮑出救母的故事雖然被陳壽所忽略,但有幸被裴松之所補充,能夠讓我們以一個普通老百姓的視角去審視東漢末年亂世中戰亂、饑荒、食人和流亡的殘酷性。梁啟超說過,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譜而已。帝王將相的故事雖然豪邁,但像鮑出這樣小人物的故事往往更能和我們產生共鳴。
參考資料:《後漢書》、《三國志》
鮑出救母:被陳壽忽略的奇聞,不僅讓人感動,更折射出亂世的殘酷
《三國志》中記載了許多人們耳熟能詳的英雄人物,但受限於史料來源有限,也有許多人物事迹被陳壽所忽略。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時,大量引用其他史料作為補充,使得三國歷史更加充實飽滿。其中出自《魏略》鮑出救母的故事很有傳奇色彩,這段奇聞不僅讓人感動,還可讓人更加深刻地體會漢末亂世的殘酷。
鮑出救母
鮑出字文才,是京兆新豐(今陝西渭南)人。興平年間(194年-195年),控制漢獻帝的李傕、郭汜發生火併,再加上饑荒大肆蔓延、谷價飛漲,昔日繁華的三輔地區陷入一片混亂。
鮑出兄弟四人和年邁的老母親相依為命。當時家中糧盡,鮑出和其他兄弟出門採集野菜,留下老母親守家。採集到一些野菜後,鮑出的兩位兄弟先帶著一些回家給母親做飯,沒想到老母親已經被數十個「啖人賊」抓走了,為防止逃跑,這些賊寇將鮑出之母「以繩貫其手掌」。
由於賊寇人多勢眾,鮑出的兄弟不敢追去。鮑出回家得知母親被抓,要帶著兄弟去追賊。但其他人卻說,賊寇人多勢眾,我們有啥辦法?鮑出憤怒的說「有母而使賊貫其手,將去煮啖之,用活何為?」於是一人光著膀子走了。
鮑出小跑了幾里路後追上了賊寇。賊寇看只有鮑出一人,所以擺開陣勢,並沒有把鮑出當成回事。沒想到鮑出一下子揮刀砍死四五人,賊寇嚇得拔腿就跑,鮑出又追上去連殺十餘人。這群賊寇被鮑出徹底嚇懵了,於是問鮑出到底想幹啥,鮑出於眾人中用手指著自己的母親,賊寇趕忙把他的母親送還,之後鮑出帶著母親和兄弟們逃亡南陽。
建安五年,混亂不已的關中地區基本恢復秩序,鮑出一家子決定返回家園。由於路上山路崎嶇,老母親年事已高,鮑出便做了一個背簍,一路背著母親回到家鄉。回家之後,鄉里的士大夫都被鮑出的孝行所感動,準備舉薦他出仕為官。但鮑出卻一口拒絕「田民不堪冠帶。」
鮑出版畫形象
鮑出的母親在青龍年間去世,活了100多歲。而當時鮑出雖然已經80多歲了,但身子骨非常硬朗,看起來和五、六十歲差不多。
這便是發生在東漢末年亂世中鮑出救母的故事,雖然情節有些傳奇色彩,但鮑出的孝行確實讓人感動。重要的是,通過分析鮑出救母的細節,可以折射出漢末亂世的殘酷。
饑荒、食人和流亡
鮑出救母一事的很多細節將漢末亂世的殘酷體現的淋漓盡致。
1、饑荒。東漢末年的北方地區曾爆發大規模饑荒,其起因是大規模蝗災造成的糧食減產。193年,曹操和呂布大戰於濮陽,兩軍相持百日,卻因為蝗蟲過境、糧草不繼而被迫罷兵「蝗蟲起,百姓大餓,布糧食亦盡,各引去。」
這場蝗災很快波及到關中地區,再加上李傕和郭汜引起的戰亂和之前董卓曾鑄劣質小錢取代五銖錢,致使關中地區糧價飛漲「谷一斛五十萬,豆麥一斛二十萬。」老百姓根本吃不起糧食。所以故事開頭鮑出家裡沒有糧食,他們兄弟四人只能出去挖野菜充饑,留老母親守家。
蝗蟲
2、食人。繁華的關中地區人口密集,所以當地對如此規模的饑荒毫無抵抗力,野菜樹皮等東西被吃完後,大規模的食人現象就很快出現了,史稱關中地區「人相食啖,白骨委積」、「二三年閑,關中無復人跡。」
曹魏將領王忠是扶風人,他親歷了關中地區的災荒,為了活命,王忠不得已食人充饑「三輔亂,忠飢乏噉人」最終活了下來。曹丕稱帝後還拿這件事來譏笑王忠,他將路邊墳丘中取出的骷髏掛在王忠的馬鞍上,「五官將知忠嘗噉人,因從駕出行,令俳取頉間髑髏系著忠馬鞍,以為歡笑。」如果曹丕親身經歷過關中災荒,想必他也不會做出這種如此掉價的事情。
王忠遊戲形象
參考王忠的經歷,所以鮑出故事中挨家挨戶抓人充饑的「啖人賊」,並不是空穴來風。想像一下當時的場景:在餓殍遍地的關中地區,賊寇挨家挨戶抓人,然後把他們的手掌用繩子串起來押送到目的地烹煮吃掉,真是不寒而慄。
3、流亡。如此混亂的關中地區,老百姓自然無法生存,逃荒和流亡便成了活命的選擇之一,人口密集的關中於是成了東漢末年人口流失最嚴重的地區。
鮑出一家子選擇東出武關南下荊州,這是當時關中百姓主要流出方向之一,那麼到底有多少人像鮑出這樣選擇避亂荊州呢?史載「關中膏腴之地,頃遭荒亂,人民流入荊州者十萬餘家「。以每家3口人計算,也就是有30餘萬人之多。
人口流亡示意圖
除去荊州外,也有很多人選擇從關中南下益州,比如法正和孟達二人。法正和孟達是郿縣老鄉,為躲避戰亂和災荒,兩人於建安年間南下益州,成為劉璋的幕僚。南下益州的人也不在少數,「三輔民數萬戶流入益州」,以每戶3口人計算,數萬戶規模也在10萬人左右。
而如此規模流入荊州和益州的關中百姓也深刻改變了當時的政治格局,強化了劉表和劉璋的實力,如劉焉父子將他們收編為「東州兵」,促成了軍閥割據現象。
結語
鮑出救母的故事雖然被陳壽所忽略,但有幸被裴松之所補充,能夠讓我們以一個普通老百姓的視角去審視東漢末年亂世中戰亂、饑荒、食人和流亡的殘酷性。梁啟超說過,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譜而已。帝王將相的故事雖然豪邁,但像鮑出這樣小人物的故事往往更能和我們產生共鳴。
參考資料:《後漢書》、《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