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傳
湯曉芙,女,1930年2月出生於上海,祖籍廣州花縣,著名神經內科學專家,北京協和醫院神經科教授,中國肌電圖和腦誘發電位創始人之一。1948年考入燕京大學,1951年轉入北京協和醫學院,1956年畢業後分配到北京協和醫院工作。1985年任神經科副主任。從事神經病學研究六十餘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在肌電圖、神經電圖及誘發電位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在國內最早開展了運動障礙的肉毒毒素治療。1992年「肌電圖及神經電圖在神經肌肉病中的應用」獲原衛生部科技成果三等獎,並多次獲中國醫學科學院科研成果獎。1984年牽頭成立中華醫學會中華肌電圖及臨床生理學組並任組長。曾任國際臨床神經生理學會聯盟執行委員,《中華神經科雜誌》編委,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三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先後出版《臨床肌電圖學》《肉毒毒素臨床治療手冊》等專著。2010年獲北京協和醫院傑出貢獻獎。
訪談節選
孜孜求學路
傅譚娉(以下簡稱「傅」):湯老師您好,請您做個自我介紹。
湯曉芙(以下簡稱「湯」):我1930年2月17日出生在上海,父親是廣州花都人。花都就是現在廣州火車站那個地方。我還有一個姐姐,兩個弟弟。
傅:您少年時期都在哪裡讀的書呢?
湯:我上過十幾個學校。在上海的時候,初中三年讀的是大同附中[1]。大同附中沒有體育課,我不喜歡,到高中我就轉到了上海法租界的震旦女子文理學院[2],在那裡念了一年半。1945年抗戰勝利之後,我父母到香港,我就到廣州協和女中[3]繼續讀高中,讀了一年半後畢業。
傅:您出生後直到抗日戰爭勝利一直生活在上海,正是戰亂的時候,您的生活有沒有受到影響?
湯:我的家庭生活還可以,沒有問題。就有一次,我看見東北的一大批難民,被日本人趕到上海了,帶著孩子,穿得都很破,我覺得非常可憐。
傅:為什麼您父母去了香港,但是您在廣州讀書呢?
湯:我父親從事過很多工作。他在香港是開一個油燈廠,製造油燈,賣到東南亞去。我母親管理家務。我在香港呆的時間很短,家裡就把我們送到廣州去讀書了,暑假就回去香港。當時我很清楚地感受到,在香港,中國人是二等公民,要非常謙卑,英國人說什麼就得算什麼。我父母是愛國進步的,他們不願意孩子在香港受到這種影響,所以把我們都送到廣州老家念書。
傅:您大學是在哪裡念的?
湯:我高中畢業的時候,姐姐已經在燕京大學念了一年的新聞系。她放假回家時給我們講了許多燕京大學的好處,所以我也想到燕京大學學習,就是現在的北大。我最初考上的是西語系(西方語言系),因為我喜歡外文,也學了很多。在大同附中的時候,學校被日本人統治了,我們都得學日文。雖然學校里沒有英文課,但是家裡單獨請了英文老師教我們。震旦女子學院不學英文,學法文,我剛去的時候有個老師單獨教我法文,這樣我才能跟上他們的課。所以我的西方語言還是不錯的。
1948年,湯曉芙學生證件照
後來有一次嚴景耀[4]教授給我們做一個講座,講蘇聯的醫療體系怎麼服務人民,我一下就被吸引了,就想讀醫學院。學校同意我參加一個考試,考過了以後,我就轉到醫預科。在燕京大學念了三年,1951年8月畢業。
傅:您是什麼時候入黨的呢?
湯:當時北平還沒有解放,但是燕京大學先解放了。我看過解放軍的很多話劇,還有在校園門前站崗的解放軍的紀律,很感動。尤其是那些話劇,讓我知道很多窮苦的人在共產黨的幫助下慢慢地解放了,而且共產黨有這麼大的決心來解放全中國窮苦的人,我也願意參與這樣的事業,所以在1949年12月1日入黨了。
傅:您還作為學生代表出席了北京市第二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5]?
湯:是的。因為我是學生會副主席,所以讓我作為燕京大學學生代表參加。我在會上看見了彭真,他還親切地和我們說話。會上討論的最要緊的事是解放妓女,我非常感動,我覺得共產黨做的這些事都非常好。
傅:您從燕京大學轉到協和之後,對協和是什麼印象?
湯:我非常喜歡協和,這裡氛圍非常好。張孝騫、林巧稚這些老教授都是手把手地教我們,他們教得是真好。不過問題是,那時候全部用英文講課,你必須英文特別好,學習非常緊張。比如講解剖課的張鋆[6]教授,他完全不用課本的,就隨手在黑板上畫,用英文講出來:哪條神經在哪兒,這條有什麼作用,和其他神經之間互相關係怎麼樣……
馮應琨[7]教授在我們臨床實習的時候,讓我和孫燕[8]跟他一起做一項肝豆狀核變性病人的鈣磷代謝研究。我們每天晚上做完功課以後,就去做實驗室研究。後來我們一起發表了文章。這讓我認識到,協和醫院的醫生都不是只做臨床,而且必須要做科研,這點給我的印象是很深的。
20世紀50年代初,北京協和醫學院1956屆學生在天安門前合影,後排左四為湯曉芙
從三頁紙開始摸索肌電圖
傅:畢業之後您就留在了協和神經科工作,是嗎?
湯:我們一屆有40個同學,最後就留了5個:我、吳寧[9]、朱元珏[10]、王定邦[11]和鍾祖恩[12]。到了協和我被分配到神經科,我也很喜歡神經科,覺得專門研究腦子的活動的,非常偉大。
1956年,協和軍管時期身著中尉軍裝的湯曉芙
傅:您還記得做住院醫師時的情形嗎?
湯:不光是住院醫師,還有總住院醫師,那時一年只有一個人可以做。這一年,白天有白天的工作,整個晚上的會診、急診的特殊病人都得處理,雖然是日夜忙,但確實對我整體水平的提高非常有幫助。總住院醫師是協和的一個很好的制度。
我做總住院醫師的時候,科主任是許英魁[13]老教授,我每天早上從三樓的辦公室扶著他一起到一樓病房查房。他的病理好,每講一個病例,還接著講一些這個病的神經病理,所以他講的東西跟別人不一樣,比較深入一些。
傅:您什麼時候開始接觸肌電圖的呢?
湯:1963年,我做總住院醫師那一年,醫院有了肌電圖設備,科里就在腦電圖旁邊辟出一間房間,安排我來學習這個新技術。最初我感到很為難,當時材料很少,只有Buchthal教授寫的三頁紙的《肌電圖入門》,我還做著總住院醫師。後來科里的王積詁教授也來幫助我,我們一起摸索。到了年底就開始接收病人檢查了。
三次農村醫療隊鍛煉
傅:您1957年到1958年參加了兩年的農村醫療隊工作?
湯:那是剛剛畢業第二年,我和陳元方[14]兩個女大夫一塊兒到大興縣醫療室工作了一年。第二年大興要派人援建密雲水庫,我就跟陳元方說:「我們再去一年密雲吧?」因為我覺得到基層能多接受鍛煉,後來我們倆又在密雲水庫醫療隊工作了一年。當時密雲水庫的痢疾非常流行。民工很辛苦,早上三、四點就摸著黑出發,走山路去修水庫,常有墜崖事件。有一次一個民工不幸摔死了,我去把他摔斷的腿縫上、衣服縫上,這樣像個完整人,他的父母來看他的時候,不至於那麼傷心。民工們很辛苦,我們也願意為他們服務。
1958年,北京密雲水庫醫療隊合影,前排右二為湯曉芙,前排右一為陳元方
傅:您後來還參加過別的農村醫療隊嗎?
湯:第二次是1967年參加衛生部「六·二六」醫療隊,是周總理派我們去的,在甘肅張掖工作了3個月。張掖條件很艱苦,吃得也不好,回醫院後我的肺結核犯了,休息治療了近一年。
在張掖我們常常要跟著老鄉走很遠的路,去病人家裡看病,有些時候回到住的地方天都很黑了。一次,一個女病人歇斯底里了,抽搐、翻白眼,實際上就是神經官能症。她的丈夫非常害怕。我就給她扎針灸,她就恢復了意識。剛解放時,我學過一年中醫,我相信中醫是有道理、有一定辦法的,而且對一些疼痛、神經官能症,確實管事。
1967年12月12日,赴甘肅省張掖縣的中央衛生部六·二六醫療隊第五小隊留影,中排左三為湯曉芙
第三次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年,我在平谷縣,也看病、也要干農活。20年後,我又回去看望當年的赤腳醫生,他們家生活富裕了,變化很大。
1996年,湯曉芙(右二)回到平谷縣靠山集看望當年的赤腳醫生
去丹麥學習最好的神經生理
傅:1978年,您首批通過了留學生出國考試是嗎?我看到資料,當時1.2萬多人參加考試,合格的不足3000人。
湯:當時很多人都報名了,譚明勛教授就說:「湯曉芙也可以參加嘛。」最後科里4個人考試,只有我考取了。
考取之後,馮應琨大夫馬上查資料,知道全世界最好的肌電圖專家Buchthal教授當時在丹麥皇家醫院工作。他給我寫推薦信,Buchthal教授同意我去學習。馮應琨教授對我的幫助很大。
傅:到了丹麥,您發現那邊的肌電圖已經做到什麼水平了?
湯:那是非常先進,檢查得很仔細。在一個大房間里,一個大夫檢查,針扎到肌肉裡面去,看看那個地方有沒有病理的波。大夫檢查發現了什麼就告訴護士,護士記下來。最後給醫生看,診斷到底是什麼病,肌肉病、神經科的病,還是肌肉神經都受損。
1979年,湯曉芙在丹麥哥本哈根皇家醫院臨床神經生理科進修1979年,湯曉芙(右三)與丹麥哥本哈根皇家醫院臨床神經生理科同事合影1979年,湯曉芙(右一)在丹麥與導師Buchthal教授(右二)一家合影
後來,我的導師Buchthal教授和丹麥皇家醫院臨床神經生理系主任Trojaborg教授都看我是個實在人吧,老愛說實話,所以對我特別好,給我留在那裡學習了兩年。第二年的時候,Buchthal教授邀請我跟他一起做一項神經病理的研究論文。我拒絕了他,說:「我想專心學神經生理。」他聽見這個話還沒有生氣,而是問我:「你真的不想學嗎?你要是寫了這篇文章,還可以把我的名字署上去,那你就會有很大的聲譽。」我說:「我無所謂,我回到協和,還是做一個普通的神經科大夫,研究肌電圖的工作。」他聽到這話後不但沒有生氣,還突然笑著說:「那我送你到英國去,英國倫敦大學神經病學研究所有個三個月的進修班,學習最好的臨床神經醫學。」Buchthal教授對我的幫助,真是少有的!
1981年,湯曉芙(右)在倫敦精神病學研究所進修
傅:您是有機會在其他物質條件更好的國家和地區工作、生活的,但您為什麼堅決地要留在中國?
湯:因為中國需要人吶!需要有學問的人吶!我想為祖國服務,我是一定要在中國的!
很多人覺得外面生活好。我是在香港待過的,英國人怎麼對你的?我早知道了!他們是主人,你是傭人,你就是個受氣包!那種日子我不願意過,哪怕當時條件差一點兒,我也要做自己的主人。
開創神經電生理學組
傅:從丹麥、英國學習到了世界最先進的肌電圖和神經病學知識後,您是怎麼在國內應用和推廣這些技術的?
湯:1981年8月,我進修期滿就迫不及待地回國,開展了實驗室改革,對協和肌電圖室的工作進行了知識和儀器的更新,改成像國外一樣的要求。
1984年,陳學詩[15]教授同意我們在中華醫學會成立肌電圖及臨床神經生理學組。我、301醫院的沈定國、北醫三院康德瑄、上海中山醫院王遂仁一起牽頭全國神經生理的工作,大家選我做組長,另外三人是副組長,推廣全中國的肌電圖。我在學會一直工作了十多年。
傅:為了推廣肌電圖技術,您是不是辦了很多學習班和學術會議?
湯:是的,1982年7月,協和舉辦了首屆肌電圖學習班,我1個老師,9個來自全國的學員,那是小型的學習班。
1982年7月,首都醫院(現北京協和醫院)首屆肌電圖學習班結業合影,前排左二為湯曉芙
另外通過學會,把全國神經生理的人都請來,每兩年舉行一次全國學術年會。其中最盛大的是1996年在北京國際飯店召開的亞洲臨床神經生理學術會議,從美國、日本、德國、義大利、瑞典、比利時、丹麥、韓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泰國等國家來了14位專家、200多位代表,加上中國的代表,一千多人蔘會。衛生部陳敏章部長用法文為我們作開幕式演講。大家都很高興。
1996年9月,原衛生部部長陳敏章(左三)出席亞洲臨床神經生理學術會議開幕式,左四為湯曉芙
傅:除了肌電圖,您還引進了哪些新技術、新項目?
湯:我還把腦誘發電位引到中國來了,那也是在丹麥,向Trojaborg教授學到的。這也是一種腦的電生理檢查,所以腦子裡的問題也都能夠看出來。
中國肉毒毒素臨床應用先驅
傅:請談談您對中國肉毒毒素的臨床應用?
湯:1981年我在英國的學習班上,第一次看到了全身性肌張力障礙性的病人,走路的樣子很奇怪,走走停停、走走停停。國外用肉毒毒素治療這種病,有效果。比如說歪頸,給這邊收縮的肌肉打肉毒毒素,肌肉鬆弛了,病人的頭就過來了。上世紀80年代,我在國外發現了這個新的治療方法,但中國沒有葯。
1992年,我聯繫到生產肉毒毒素的美國公司。他們讓香港子公司的人到北京來,和我們一起做。協和開設了肌張力障礙疾病專科門診,治療了大概30例病人。很快我們又聽說,中國蘭州有位王蔭椿[16]教授,他在美國學習了肉毒毒素的生產,現在中國能自己生產肉毒毒素了,而且改良了方法,不用血清,更安全。我們就跟王蔭椿教授一起合作,比較中外產品效果,結論是不相上下,都很有效。
松蘿共倚 鴻案相莊
傅:作為一名女性,您是怎麼平衡工作和家庭的?
湯:我有個好丈夫、有個好女兒。我是1963年通過科里同事介紹,和丈夫鍾涵[17]認識的。他原來是清華大學建築系的,後來到中央美術學院。實際上我們在一起的時間很少,他常常到處去畫畫,我做24小時住院醫師和總住院醫師。
我生女兒的時候已經40歲了,後來就把她放在協和醫院的幼兒園上學。我記得她當時不願意去幼兒園,我們就兜圈子,在旁邊玩玩,最後到了幼兒園門口。
我們兩個都忙,一早就出去了,很晚才回來。我們家裡書多,女兒就自己在家看書、一本本看。19歲她到國外讀書,我們只給了她一年的錢,後來她一直念到博士、博士後,都是靠著獎學金和自己努力。
傅:鍾涵老師為您畫過畫嗎?
湯:畫了一幅。那是我在寫《肌電圖學》的時候。當時中國沒有這書,很多人想知道肌電圖的情況,所以我們開始寫。寫了一兩年,1995年出版了。他是很支持我工作的!2003年,鍾涵以湯曉芙為原型創作的油畫《吾家大夫著書圖》
堅持協和傳統
傅:崔麗英教授在《湯曉芙教授醫學論文集》前言中寫了這樣一段話:「湯老師教我們一定要做臨床科研,積極開展新項目,特別要重視患者的治療,要注意積累經驗和總結成果。」
湯:這是讚美、表揚我的。做醫生,是我自己選的,我熱愛我的工作。我覺得我這一生做得最好的一件事,就是國家派我到國外,跟著最好的神經生理學教授學習,把學到的東西帶回來,向全國的神經電生理領域的人傳播,我感到愉快、榮幸!
傅:您覺得協和有哪些好傳統是要堅持的?
湯:協和跟別的醫院不一樣,她重視的不只是看病,還重視研究,醫療、教學、科研都要搞好。因為這三方面是相互影響的,注意這三點,醫院水平就會越來越高。協和的老大夫都是特別好的大夫,一輩子就是想做一個醫生、做研究、教學生,想法很簡單。對病人好,對病人認真,這些協和的老傳統,要堅持下去。
傅:您對百年協和有何寄語?
湯:我1951年從燕京醫預科到協和,就再沒去過別的單位。我在協和一輩子,這是我的學校、醫院,現在我還到協和去看病。我喜歡協和,喜歡這些老教授們,我希望協和越來越好!
注釋:
[1]大同附中創辦於1912年,現為上海市大同中學。
[2]1903年,法國天主教耶穌會在上海建立震旦大學。1937年,震旦大學請美國天主教聖心會建立震旦女子文理學院,作為大學分校。1937年7月9日,震旦女子文理學院開始招生。
[3]全稱為廣州私立協和女子中學。1911年美國長老會創辦的幼稚園是協和女中前身。
[4]嚴景耀(1905-1976),浙江餘姚人,中國著名社會學家、犯罪學家、社會活動家,中國民主促進會創建人之一。
[5]1949年11月20日至22日,北京市第二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第一次會議召開。建國初期地方的各界人民代表會議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雛形。
[6]張鋆(1890-1977),浙江平陽人,中國解剖學家,醫學教育家。
[7]馮應琨(1908-1992),廣東廣州人,著名臨床神經病學、精神病學和腦電圖學家,我國臨床癲癇及腦電圖學奠基人。
[8]孫燕(1929-今)男,河北樂亭人,著名臨床腫瘤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1956年畢業於北京協和醫學院,1959年起在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工作。
[9]吳寧(1931-2012),福建人,北京協和醫院心內科教授。
[10]朱元珏(1932-今),安徽人,北京協和醫院呼吸內科教授。
[11]王定邦(1929-今),上海人,北京協和醫院皮膚科教授。
[12]鍾祖恩,男,1956年起在北京協和醫院耳鼻喉科工作,後遷居國外。
[13]許英魁(1905-1966),河北饒陽人,著名臨床神經病學家和神經病理學家,北京協和醫院神經科教授。
[14]陳元方(1930-今),江西人,北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教授。
[15]陳學詩(1917-2006),江蘇無錫人,曾任北京安定醫院院長,中華醫學會神經精神科學會主任委員。
[16]王蔭椿(1937-今),江蘇常州人。1993年,牽頭研製的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被批准為國家新葯,使中國成為繼美國和英國之後第三個生產此葯的國家。2000年,該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17] 鍾涵(1929-今),江西萍鄉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油畫藝術委員會委員。代表作品《延河邊上》《河上炊煙》等。
老專家口述歷史專欄
百年協和的歷史與文化在中國現代醫學史上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令人景仰、嚮往和稱頌。為迎接協和建院百年,醫院設立「老專家口述歷史文化傳承教育項目」,通過對協和老前輩的個人生命史、親歷的重大歷史事件、見證的學科發展等進行文字、影像的採集和整理,記錄和反映協和人秉承傳統、勵精圖治、再創輝煌的奮鬥史,梳理醫院及各學科的歷史脈絡,鉤沉傳奇故事,解構文化內涵,剖析協和百年基業長青的奧秘。北京協和醫院官方微信開設「老專家口述歷史專欄」,以訪談錄的形式節選老前輩的部分口述內容刊出,以饗讀者。
本期整理:傅譚娉
本期攝影:蔣志濤
本期攝像:蔣志濤 關成
本文內容節選自湯曉芙教授2次訪談記錄。文中部分照片由湯曉芙教授提供。
口述歷史 | 湯曉芙:中國神經電生理奠基人
人物小傳
湯曉芙,女,1930年2月出生於上海,祖籍廣州花縣,著名神經內科學專家,北京協和醫院神經科教授,中國肌電圖和腦誘發電位創始人之一。1948年考入燕京大學,1951年轉入北京協和醫學院,1956年畢業後分配到北京協和醫院工作。1985年任神經科副主任。從事神經病學研究六十餘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在肌電圖、神經電圖及誘發電位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在國內最早開展了運動障礙的肉毒毒素治療。1992年「肌電圖及神經電圖在神經肌肉病中的應用」獲原衛生部科技成果三等獎,並多次獲中國醫學科學院科研成果獎。1984年牽頭成立中華醫學會中華肌電圖及臨床生理學組並任組長。曾任國際臨床神經生理學會聯盟執行委員,《中華神經科雜誌》編委,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三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先後出版《臨床肌電圖學》《肉毒毒素臨床治療手冊》等專著。2010年獲北京協和醫院傑出貢獻獎。
訪談節選
孜孜求學路
傅譚娉(以下簡稱「傅」):湯老師您好,請您做個自我介紹。
湯曉芙(以下簡稱「湯」):我1930年2月17日出生在上海,父親是廣州花都人。花都就是現在廣州火車站那個地方。我還有一個姐姐,兩個弟弟。
傅:您少年時期都在哪裡讀的書呢?
湯:我上過十幾個學校。在上海的時候,初中三年讀的是大同附中[1]。大同附中沒有體育課,我不喜歡,到高中我就轉到了上海法租界的震旦女子文理學院[2],在那裡念了一年半。1945年抗戰勝利之後,我父母到香港,我就到廣州協和女中[3]繼續讀高中,讀了一年半後畢業。
傅:您出生後直到抗日戰爭勝利一直生活在上海,正是戰亂的時候,您的生活有沒有受到影響?
湯:我的家庭生活還可以,沒有問題。就有一次,我看見東北的一大批難民,被日本人趕到上海了,帶著孩子,穿得都很破,我覺得非常可憐。
傅:為什麼您父母去了香港,但是您在廣州讀書呢?
湯:我父親從事過很多工作。他在香港是開一個油燈廠,製造油燈,賣到東南亞去。我母親管理家務。我在香港呆的時間很短,家裡就把我們送到廣州去讀書了,暑假就回去香港。當時我很清楚地感受到,在香港,中國人是二等公民,要非常謙卑,英國人說什麼就得算什麼。我父母是愛國進步的,他們不願意孩子在香港受到這種影響,所以把我們都送到廣州老家念書。
傅:您大學是在哪裡念的?
湯:我高中畢業的時候,姐姐已經在燕京大學念了一年的新聞系。她放假回家時給我們講了許多燕京大學的好處,所以我也想到燕京大學學習,就是現在的北大。我最初考上的是西語系(西方語言系),因為我喜歡外文,也學了很多。在大同附中的時候,學校被日本人統治了,我們都得學日文。雖然學校里沒有英文課,但是家裡單獨請了英文老師教我們。震旦女子學院不學英文,學法文,我剛去的時候有個老師單獨教我法文,這樣我才能跟上他們的課。所以我的西方語言還是不錯的。
1948年,湯曉芙學生證件照
後來有一次嚴景耀[4]教授給我們做一個講座,講蘇聯的醫療體系怎麼服務人民,我一下就被吸引了,就想讀醫學院。學校同意我參加一個考試,考過了以後,我就轉到醫預科。在燕京大學念了三年,1951年8月畢業。
傅:您是什麼時候入黨的呢?
湯:當時北平還沒有解放,但是燕京大學先解放了。我看過解放軍的很多話劇,還有在校園門前站崗的解放軍的紀律,很感動。尤其是那些話劇,讓我知道很多窮苦的人在共產黨的幫助下慢慢地解放了,而且共產黨有這麼大的決心來解放全中國窮苦的人,我也願意參與這樣的事業,所以在1949年12月1日入黨了。
傅:您還作為學生代表出席了北京市第二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5]?
湯:是的。因為我是學生會副主席,所以讓我作為燕京大學學生代表參加。我在會上看見了彭真,他還親切地和我們說話。會上討論的最要緊的事是解放妓女,我非常感動,我覺得共產黨做的這些事都非常好。
傅:您從燕京大學轉到協和之後,對協和是什麼印象?
湯:我非常喜歡協和,這裡氛圍非常好。張孝騫、林巧稚這些老教授都是手把手地教我們,他們教得是真好。不過問題是,那時候全部用英文講課,你必須英文特別好,學習非常緊張。比如講解剖課的張鋆[6]教授,他完全不用課本的,就隨手在黑板上畫,用英文講出來:哪條神經在哪兒,這條有什麼作用,和其他神經之間互相關係怎麼樣……
馮應琨[7]教授在我們臨床實習的時候,讓我和孫燕[8]跟他一起做一項肝豆狀核變性病人的鈣磷代謝研究。我們每天晚上做完功課以後,就去做實驗室研究。後來我們一起發表了文章。這讓我認識到,協和醫院的醫生都不是只做臨床,而且必須要做科研,這點給我的印象是很深的。
20世紀50年代初,北京協和醫學院1956屆學生在天安門前合影,後排左四為湯曉芙
從三頁紙開始摸索肌電圖
傅:畢業之後您就留在了協和神經科工作,是嗎?
湯:我們一屆有40個同學,最後就留了5個:我、吳寧[9]、朱元珏[10]、王定邦[11]和鍾祖恩[12]。到了協和我被分配到神經科,我也很喜歡神經科,覺得專門研究腦子的活動的,非常偉大。
1956年,協和軍管時期身著中尉軍裝的湯曉芙
傅:您還記得做住院醫師時的情形嗎?
湯:不光是住院醫師,還有總住院醫師,那時一年只有一個人可以做。這一年,白天有白天的工作,整個晚上的會診、急診的特殊病人都得處理,雖然是日夜忙,但確實對我整體水平的提高非常有幫助。總住院醫師是協和的一個很好的制度。
我做總住院醫師的時候,科主任是許英魁[13]老教授,我每天早上從三樓的辦公室扶著他一起到一樓病房查房。他的病理好,每講一個病例,還接著講一些這個病的神經病理,所以他講的東西跟別人不一樣,比較深入一些。
傅:您什麼時候開始接觸肌電圖的呢?
湯:1963年,我做總住院醫師那一年,醫院有了肌電圖設備,科里就在腦電圖旁邊辟出一間房間,安排我來學習這個新技術。最初我感到很為難,當時材料很少,只有Buchthal教授寫的三頁紙的《肌電圖入門》,我還做著總住院醫師。後來科里的王積詁教授也來幫助我,我們一起摸索。到了年底就開始接收病人檢查了。
三次農村醫療隊鍛煉
傅:您1957年到1958年參加了兩年的農村醫療隊工作?
湯:那是剛剛畢業第二年,我和陳元方[14]兩個女大夫一塊兒到大興縣醫療室工作了一年。第二年大興要派人援建密雲水庫,我就跟陳元方說:「我們再去一年密雲吧?」因為我覺得到基層能多接受鍛煉,後來我們倆又在密雲水庫醫療隊工作了一年。當時密雲水庫的痢疾非常流行。民工很辛苦,早上三、四點就摸著黑出發,走山路去修水庫,常有墜崖事件。有一次一個民工不幸摔死了,我去把他摔斷的腿縫上、衣服縫上,這樣像個完整人,他的父母來看他的時候,不至於那麼傷心。民工們很辛苦,我們也願意為他們服務。
1958年,北京密雲水庫醫療隊合影,前排右二為湯曉芙,前排右一為陳元方
傅:您後來還參加過別的農村醫療隊嗎?
湯:第二次是1967年參加衛生部「六·二六」醫療隊,是周總理派我們去的,在甘肅張掖工作了3個月。張掖條件很艱苦,吃得也不好,回醫院後我的肺結核犯了,休息治療了近一年。
在張掖我們常常要跟著老鄉走很遠的路,去病人家裡看病,有些時候回到住的地方天都很黑了。一次,一個女病人歇斯底里了,抽搐、翻白眼,實際上就是神經官能症。她的丈夫非常害怕。我就給她扎針灸,她就恢復了意識。剛解放時,我學過一年中醫,我相信中醫是有道理、有一定辦法的,而且對一些疼痛、神經官能症,確實管事。
1967年12月12日,赴甘肅省張掖縣的中央衛生部六·二六醫療隊第五小隊留影,中排左三為湯曉芙
第三次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年,我在平谷縣,也看病、也要干農活。20年後,我又回去看望當年的赤腳醫生,他們家生活富裕了,變化很大。
1996年,湯曉芙(右二)回到平谷縣靠山集看望當年的赤腳醫生
去丹麥學習最好的神經生理
傅:1978年,您首批通過了留學生出國考試是嗎?我看到資料,當時1.2萬多人參加考試,合格的不足3000人。
湯:當時很多人都報名了,譚明勛教授就說:「湯曉芙也可以參加嘛。」最後科里4個人考試,只有我考取了。
考取之後,馮應琨大夫馬上查資料,知道全世界最好的肌電圖專家Buchthal教授當時在丹麥皇家醫院工作。他給我寫推薦信,Buchthal教授同意我去學習。馮應琨教授對我的幫助很大。
傅:到了丹麥,您發現那邊的肌電圖已經做到什麼水平了?
湯:那是非常先進,檢查得很仔細。在一個大房間里,一個大夫檢查,針扎到肌肉裡面去,看看那個地方有沒有病理的波。大夫檢查發現了什麼就告訴護士,護士記下來。最後給醫生看,診斷到底是什麼病,肌肉病、神經科的病,還是肌肉神經都受損。
1979年,湯曉芙在丹麥哥本哈根皇家醫院臨床神經生理科進修
1979年,湯曉芙(右三)與丹麥哥本哈根皇家醫院臨床神經生理科同事合影
1979年,湯曉芙(右一)在丹麥與導師Buchthal教授(右二)一家合影
後來,我的導師Buchthal教授和丹麥皇家醫院臨床神經生理系主任Trojaborg教授都看我是個實在人吧,老愛說實話,所以對我特別好,給我留在那裡學習了兩年。第二年的時候,Buchthal教授邀請我跟他一起做一項神經病理的研究論文。我拒絕了他,說:「我想專心學神經生理。」他聽見這個話還沒有生氣,而是問我:「你真的不想學嗎?你要是寫了這篇文章,還可以把我的名字署上去,那你就會有很大的聲譽。」我說:「我無所謂,我回到協和,還是做一個普通的神經科大夫,研究肌電圖的工作。」他聽到這話後不但沒有生氣,還突然笑著說:「那我送你到英國去,英國倫敦大學神經病學研究所有個三個月的進修班,學習最好的臨床神經醫學。」Buchthal教授對我的幫助,真是少有的!
1981年,湯曉芙(右)在倫敦精神病學研究所進修
傅:您是有機會在其他物質條件更好的國家和地區工作、生活的,但您為什麼堅決地要留在中國?
湯:因為中國需要人吶!需要有學問的人吶!我想為祖國服務,我是一定要在中國的!
很多人覺得外面生活好。我是在香港待過的,英國人怎麼對你的?我早知道了!他們是主人,你是傭人,你就是個受氣包!那種日子我不願意過,哪怕當時條件差一點兒,我也要做自己的主人。
開創神經電生理學組
傅:從丹麥、英國學習到了世界最先進的肌電圖和神經病學知識後,您是怎麼在國內應用和推廣這些技術的?
湯:1981年8月,我進修期滿就迫不及待地回國,開展了實驗室改革,對協和肌電圖室的工作進行了知識和儀器的更新,改成像國外一樣的要求。
1984年,陳學詩[15]教授同意我們在中華醫學會成立肌電圖及臨床神經生理學組。我、301醫院的沈定國、北醫三院康德瑄、上海中山醫院王遂仁一起牽頭全國神經生理的工作,大家選我做組長,另外三人是副組長,推廣全中國的肌電圖。我在學會一直工作了十多年。
傅:為了推廣肌電圖技術,您是不是辦了很多學習班和學術會議?
湯:是的,1982年7月,協和舉辦了首屆肌電圖學習班,我1個老師,9個來自全國的學員,那是小型的學習班。
1982年7月,首都醫院(現北京協和醫院)首屆肌電圖學習班結業合影,前排左二為湯曉芙
另外通過學會,把全國神經生理的人都請來,每兩年舉行一次全國學術年會。其中最盛大的是1996年在北京國際飯店召開的亞洲臨床神經生理學術會議,從美國、日本、德國、義大利、瑞典、比利時、丹麥、韓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泰國等國家來了14位專家、200多位代表,加上中國的代表,一千多人蔘會。衛生部陳敏章部長用法文為我們作開幕式演講。大家都很高興。
1996年9月,原衛生部部長陳敏章(左三)出席亞洲臨床神經生理學術會議開幕式,左四為湯曉芙
傅:除了肌電圖,您還引進了哪些新技術、新項目?
湯:我還把腦誘發電位引到中國來了,那也是在丹麥,向Trojaborg教授學到的。這也是一種腦的電生理檢查,所以腦子裡的問題也都能夠看出來。
中國肉毒毒素臨床應用先驅
傅:請談談您對中國肉毒毒素的臨床應用?
湯:1981年我在英國的學習班上,第一次看到了全身性肌張力障礙性的病人,走路的樣子很奇怪,走走停停、走走停停。國外用肉毒毒素治療這種病,有效果。比如說歪頸,給這邊收縮的肌肉打肉毒毒素,肌肉鬆弛了,病人的頭就過來了。上世紀80年代,我在國外發現了這個新的治療方法,但中國沒有葯。
1992年,我聯繫到生產肉毒毒素的美國公司。他們讓香港子公司的人到北京來,和我們一起做。協和開設了肌張力障礙疾病專科門診,治療了大概30例病人。很快我們又聽說,中國蘭州有位王蔭椿[16]教授,他在美國學習了肉毒毒素的生產,現在中國能自己生產肉毒毒素了,而且改良了方法,不用血清,更安全。我們就跟王蔭椿教授一起合作,比較中外產品效果,結論是不相上下,都很有效。
松蘿共倚 鴻案相莊
傅:作為一名女性,您是怎麼平衡工作和家庭的?
湯:我有個好丈夫、有個好女兒。我是1963年通過科里同事介紹,和丈夫鍾涵[17]認識的。他原來是清華大學建築系的,後來到中央美術學院。實際上我們在一起的時間很少,他常常到處去畫畫,我做24小時住院醫師和總住院醫師。
我生女兒的時候已經40歲了,後來就把她放在協和醫院的幼兒園上學。我記得她當時不願意去幼兒園,我們就兜圈子,在旁邊玩玩,最後到了幼兒園門口。
我們兩個都忙,一早就出去了,很晚才回來。我們家裡書多,女兒就自己在家看書、一本本看。19歲她到國外讀書,我們只給了她一年的錢,後來她一直念到博士、博士後,都是靠著獎學金和自己努力。
傅:鍾涵老師為您畫過畫嗎?
湯:畫了一幅。那是我在寫《肌電圖學》的時候。當時中國沒有這書,很多人想知道肌電圖的情況,所以我們開始寫。寫了一兩年,1995年出版了。他是很支持我工作的!
2003年,鍾涵以湯曉芙為原型創作的油畫《吾家大夫著書圖》
堅持協和傳統
傅:崔麗英教授在《湯曉芙教授醫學論文集》前言中寫了這樣一段話:「湯老師教我們一定要做臨床科研,積極開展新項目,特別要重視患者的治療,要注意積累經驗和總結成果。」
湯:這是讚美、表揚我的。做醫生,是我自己選的,我熱愛我的工作。我覺得我這一生做得最好的一件事,就是國家派我到國外,跟著最好的神經生理學教授學習,把學到的東西帶回來,向全國的神經電生理領域的人傳播,我感到愉快、榮幸!
傅:您覺得協和有哪些好傳統是要堅持的?
湯:協和跟別的醫院不一樣,她重視的不只是看病,還重視研究,醫療、教學、科研都要搞好。因為這三方面是相互影響的,注意這三點,醫院水平就會越來越高。協和的老大夫都是特別好的大夫,一輩子就是想做一個醫生、做研究、教學生,想法很簡單。對病人好,對病人認真,這些協和的老傳統,要堅持下去。
傅:您對百年協和有何寄語?
湯:我1951年從燕京醫預科到協和,就再沒去過別的單位。我在協和一輩子,這是我的學校、醫院,現在我還到協和去看病。我喜歡協和,喜歡這些老教授們,我希望協和越來越好!
注釋:
[1]大同附中創辦於1912年,現為上海市大同中學。
[2]1903年,法國天主教耶穌會在上海建立震旦大學。1937年,震旦大學請美國天主教聖心會建立震旦女子文理學院,作為大學分校。1937年7月9日,震旦女子文理學院開始招生。
[3]全稱為廣州私立協和女子中學。1911年美國長老會創辦的幼稚園是協和女中前身。
[4]嚴景耀(1905-1976),浙江餘姚人,中國著名社會學家、犯罪學家、社會活動家,中國民主促進會創建人之一。
[5]1949年11月20日至22日,北京市第二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第一次會議召開。建國初期地方的各界人民代表會議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雛形。
[6]張鋆(1890-1977),浙江平陽人,中國解剖學家,醫學教育家。
[7]馮應琨(1908-1992),廣東廣州人,著名臨床神經病學、精神病學和腦電圖學家,我國臨床癲癇及腦電圖學奠基人。
[8]孫燕(1929-今)男,河北樂亭人,著名臨床腫瘤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1956年畢業於北京協和醫學院,1959年起在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工作。
[9]吳寧(1931-2012),福建人,北京協和醫院心內科教授。
[10]朱元珏(1932-今),安徽人,北京協和醫院呼吸內科教授。
[11]王定邦(1929-今),上海人,北京協和醫院皮膚科教授。
[12]鍾祖恩,男,1956年起在北京協和醫院耳鼻喉科工作,後遷居國外。
[13]許英魁(1905-1966),河北饒陽人,著名臨床神經病學家和神經病理學家,北京協和醫院神經科教授。
[14]陳元方(1930-今),江西人,北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教授。
[15]陳學詩(1917-2006),江蘇無錫人,曾任北京安定醫院院長,中華醫學會神經精神科學會主任委員。
[16]王蔭椿(1937-今),江蘇常州人。1993年,牽頭研製的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被批准為國家新葯,使中國成為繼美國和英國之後第三個生產此葯的國家。2000年,該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17] 鍾涵(1929-今),江西萍鄉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油畫藝術委員會委員。代表作品《延河邊上》《河上炊煙》等。
老專家口述歷史專欄
百年協和的歷史與文化在中國現代醫學史上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令人景仰、嚮往和稱頌。為迎接協和建院百年,醫院設立「老專家口述歷史文化傳承教育項目」,通過對協和老前輩的個人生命史、親歷的重大歷史事件、見證的學科發展等進行文字、影像的採集和整理,記錄和反映協和人秉承傳統、勵精圖治、再創輝煌的奮鬥史,梳理醫院及各學科的歷史脈絡,鉤沉傳奇故事,解構文化內涵,剖析協和百年基業長青的奧秘。北京協和醫院官方微信開設「老專家口述歷史專欄」,以訪談錄的形式節選老前輩的部分口述內容刊出,以饗讀者。
本期整理:傅譚娉
本期攝影:蔣志濤
本期攝像:蔣志濤 關成
本文內容節選自湯曉芙教授2次訪談記錄。文中部分照片由湯曉芙教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