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容易,但是,想要認真地當一個父母,其實是一件很累的事情。
教育孩子這事,碎而雜,本來也沒有一個固定的或絕對正確的方法,如果我們善於運用自己的幽默感或創造性,與孩子互動「玩」一下,或「耍賴」一下,真的能給生活帶來不少樂趣呢。一個互動的親子遊戲
周末,一家人相約去戶外遊玩,一輛小小的麵包車上,瞬間把家人塞得滿滿的。除了我們和孩子外,還有爺爺奶奶。
外邊秋高氣爽,路邊風景宜人。
剛開始,大家說說笑笑,氣氛融洽,孩子還開心地唱起了在幼兒園剛學的歌,聲音洪亮,手不停地揮舞著。
可好景不長,不一會兒,孩子開始有點坐不住了,不停地扭動著身體,直嚷著,「好無聊啊,媽媽,啥時候到啊,我受不了了」
奶奶看著孩子說,」小心,別亂動,乖乖坐好!」
孩子接著說,「可是我好餓,啥時可以到吃飯的地方啊?」
「等一會就到了,你先乖乖地坐著!別著急」,奶奶開始有點不耐煩了。奶奶的安撫,似乎沒發揮太大的作用
奶奶的安撫,似乎沒有發揮太大的作用。
孩子當下有一種想要」玩」的心情,因為被制止,所以心中有一股「無聊」的情緒,以及被大人制止的「挫敗」。
或許孩子心裡知道奶奶說得沒錯,但這些情緒,並沒有被身邊的大人察覺。
可是,當孩子的情緒沒有被聽見的時候,他會用更強烈的方式,直到父母聽見為止。
也許這樣的場景,很多家庭都遇到過,身為父母,你會怎麼辦呢?
為了讓孩子安靜下來,就在這情緒一觸即發的當下,我決定和孩子「玩玩看」。
我嘗試用非常戲劇化的聲音、表情和動作,大大地吸了一口氣,然後,聳的肩膀,開始往下墜,做出一個失望的動作,誇張地說:「天啊,孩子,媽媽和你一樣,好餓,好餓哦!」
我退到孩子所在的位置。不只是我的語言,我的整個身體也變得跟孩子一樣「幼稚」。
孩子愣住了,我繼續誇張地說,「那怎麼辦?現在車子好多,我也好想趕快吃飯的地方哦,孩子,你會不會哆啦A夢的「瞬間移動」啊,我快要餓死了。
這時,孩子反而冷靜下來,開心地對我說:「媽媽,我不會瞬間移動 ,不過你的表情太誇張了,好好笑。」
我不理會他,繼續說,「不然這樣好了,我實在太餓了,看你的手手,又白又嫩,好像很好吃,給我吃一口吧。」
說完,我做勢要咬他的手,手偷偷地開始在孩子身上瘙癢,繼續開玩笑地說,「是先吃腳還是先吃屁股呢?」
孩子招架不住,呵呵地笑著,身子往後退了一下,我倆便打鬧到了一塊,原本空氣中僵持的氣氛,瞬間發生了改變,而到目的地時,孩子還要我再陪他玩會,似乎忘卻了飢餓。輕鬆愉快的親子互動,是孩子「幽默感」最初的萌芽輕鬆愉快的親子互動,是孩子」幽默感」最初的萌芽
曾看過一本很有意思的書,叫《如何成為一個有趣的人》
關於有趣,書中是這麼說的:
有趣,是對一個人個人魅力的最高讚賞。當我們誇一個人聰明,其實誇的是他祖傳的基因;當我們誇一個女子貌美,其實誇的還是她的基因。唯獨有趣,它既逃脫了功名利祿,也無關道德評價,是一種稀缺而珍貴的品質。
在這個什麼都不缺的世界,沒有什麼,比一句你是個有趣的人更能治癒人的心靈了。如果你是一個演員,那麼孩子就是你的觀眾
如果你把自己比作一個演員的話,那麼孩子就是你的觀眾。而一個好的演員,會摒棄「偶像包袱」,用實力說話。所以,想要成為一個有趣的父母,先從喜劇演員做起吧。
美國是個崇尚有趣和幽默的國家,父母在孩子出生僅40多天時,就已經開始與孩子進行早期的幽默式訓練了。
比如,家長會在抱著寶寶時,故意做一個下墜的動作,在寶寶本以為自己要掉下去時,卻發現自己很安全,於是臉上開始露出驚喜的笑容,家長還時不時用誇張的表情,對孩子做各種鬼臉。這些不同的表情,讓寶寶覺得特別搞笑,不斷發出開懷的笑聲。
著名作家錢鍾書先生,就是個有趣的人。在女兒小時候,就經常用幽默的方式來逗女兒開心。
他趁女兒睡著時,用毛筆在她臉上畫鬍鬚,肚皮上畫鬼臉,讓孩子醒後,照著鏡子大笑;他會把小玩具、書本,鏡子等物品藏進她的被窩,等女兒醒來發現時,兩人一起哈哈大笑。、
親子互動,是父母最好培養孩子有幽默感的過程。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習慣、小細節,與孩子進行一些親子遊戲,讓孩子感受到幽默的魅力,這本身就是一件很開心的事。
在這種氛圍下成長的孩子,也更容易成為一個積極樂觀,幽默風趣的人,在未來,不管遇到任何事,都能從容應對。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郝爾曼點黑塞說:
「一個人的幽默起源於不太認真地看待自己。」
那些太過於看重自己的人,是很難產生幽默感的。特別是傳統的中國家庭的親子關係中,我們潛意識認為父母便是權威,對孩子的一言一行規範嚴格,束縛了孩子幽默感的表達。
所以,想讓孩子能自我表達,善於幽默調侃,成為一個有趣的人,作為父母,首先就要放下」家長」的架勢,將孩子視為獨立的人格,不僅生活上要疼愛她,更要給予他尊重和信任,用平等的姿態進行對話。
教孩子,要有幽默感,要會找樂子在我們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感動,有喜悅,有反饋,但當孩子鬧脾氣時,你的幽默感也許會讓氣氛緩和下來。
那麼,作為父母,該如何轉換孩子的情緒,用自己的幽默感感染他呢?
1) 用同理心,理解孩子的情緒
所謂同理心,也叫換位思考,與他人共情。也就是在人際交往中,能體會到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可以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
曽看過一個視頻。一個小女孩,在迪士尼樂園裡玩,可能是看到了史迪仔,孩子開心地飛奔了過去,可由於年級小,沒跑幾步就摔倒了。
正當大家擔心孩子會哭鼻子時,暖心的一幕出現了,扮演史迪仔的工作人員馬上朝孩子跑過去,沒跑幾步也摔倒了。
此時小姑娘的注意力瞬間轉移了,從地上爬起來,不哭也不鬧,來到了史迪仔身邊。史迪仔握住了小姑娘的手,輕輕地安慰她。
事後,扮演史迪仔的工作人員,被大家稱讚。
同理,當孩子有不滿的情緒時,父母也要學會理解孩子。正如前文提到的,孩子在車上說「我肚子好餓。」 通過這句話,我們要讀懂和理解孩子的情緒,不過,此時並不需要幫孩子真正地解決問題,只要回應孩子的問題,孩子的情緒,自然會很平穩。表達現有的限制和困難
2) 表達現有的限制和困難
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不可能一帆風順,生活中總有讓你感到困惑的時候。但是,換個角度去想,這也許是件好事,因為它是你戰勝自我的機遇,對孩子來說,同樣如此。
前文中,我在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也表達了自己身為大人的限制和困難。
我對孩子說,「我也很餓,可外面車子很多,問他能不能瞬間移動。」 其實,我這樣說的目的,是想帶著孩子去觀察及思考,目前大家共同遇到的困境。
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羅爾·德韋曾對此做過研究,解釋了很多孩子成長中遇到的困境,並提出了「成長型心態」這一全新的概念,聲稱智力可以靠後天努力改變,但思維模式的差異,就在於你看待自己的方式。
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孩子,比較樂于思考和挑戰,並能在困境中改變自己。給孩子思考可以解決問題的機會
3) 給孩子思考可以解決問題的機會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
給孩子思考的機會,就是給他們成長的機會。
2019年,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馬雲和埃隆·馬斯克就未來如何培養孩子,展開了深度的交流。
馬雲認為,相比聰明的機器,人如何做得更好,變得更有智慧,如何交給孩子更多的創意,是教育的關鍵;而馬斯克則認為,要讓孩子評估自己所學的東西,看是否能讓自己預測未來,減少錯誤。
雖然兩人觀點有些分歧,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要多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擴大他們的知識面,增強其軟實力。
因此,當生活中遇到的困境不是一個能馬上被破解的問題時,那麼,我們必須讓孩子親自體會到」現實的限制」,告訴並引導他們思考其要求是不合理的。在教育孩子時,不要採用說理的方式
但是,在教育孩子時,父母不要採用說理的方式。用非常傳統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去明白現實和尊重現實。
只有讓孩子在現實中,學會面對問題,思考問題,並學會解決問題時,就不容易被溺愛與寵壞,同時也會讓孩子能體會到他人的心情,這其實也是「同理心」的一種訓練。轉化氣氛,轉移孩子注意力
4) 用輕鬆幽默的方式,轉化氣氛,轉移孩子注意力
雖然孩子明白了現實的限制,但不滿的情緒仍然存在。所以,可以用輕鬆、幽默,突破傳統的方式與之互動。
幽默的話語,可以讓人們相處在一起,使氣氛能變得輕鬆愉快。
生活中,我們並不需要時刻一臉正經,因為所有人嚴肅的面孔下,其實都隱藏著一顆渴望幽默的心。
而幽默正如一種生活習慣,用得多了,那種機智、快速反應的能力,就真的進入你的腦子裡了,就好像你真的變成那樣的人了。
正如在上文中,我對孩子說:「我要把你的小手手吃掉」。這句話,瞬間機智而幽默地轉化了氣氛,幫孩子學到了等待不開心,並不是件可怕的事,也讓他下次更願意學習等待,或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
我一直認為,教養孩子,要採用多元化的方式,不要總是用說教,碎碎念或不耐煩的方式來回應孩子,要敢於突破傳統,多引導,通過幽默有趣的方式來呈現,這對孩子來說,其實是一次非常寶貴的經驗。
如何瞬間轉換孩子的情緒?做個有趣的人,用幽默感來找點」樂子」
為人父母容易,但是,想要認真地當一個父母,其實是一件很累的事情。
教育孩子這事,碎而雜,本來也沒有一個固定的或絕對正確的方法,如果我們善於運用自己的幽默感或創造性,與孩子互動「玩」一下,或「耍賴」一下,真的能給生活帶來不少樂趣呢。
一個互動的親子遊戲
周末,一家人相約去戶外遊玩,一輛小小的麵包車上,瞬間把家人塞得滿滿的。除了我們和孩子外,還有爺爺奶奶。
外邊秋高氣爽,路邊風景宜人。
剛開始,大家說說笑笑,氣氛融洽,孩子還開心地唱起了在幼兒園剛學的歌,聲音洪亮,手不停地揮舞著。
可好景不長,不一會兒,孩子開始有點坐不住了,不停地扭動著身體,直嚷著,「好無聊啊,媽媽,啥時候到啊,我受不了了」
奶奶看著孩子說,」小心,別亂動,乖乖坐好!」
孩子接著說,「可是我好餓,啥時可以到吃飯的地方啊?」
「等一會就到了,你先乖乖地坐著!別著急」,奶奶開始有點不耐煩了。
奶奶的安撫,似乎沒發揮太大的作用
奶奶的安撫,似乎沒有發揮太大的作用。
孩子當下有一種想要」玩」的心情,因為被制止,所以心中有一股「無聊」的情緒,以及被大人制止的「挫敗」。
或許孩子心裡知道奶奶說得沒錯,但這些情緒,並沒有被身邊的大人察覺。
可是,當孩子的情緒沒有被聽見的時候,他會用更強烈的方式,直到父母聽見為止。
也許這樣的場景,很多家庭都遇到過,身為父母,你會怎麼辦呢?
為了讓孩子安靜下來,就在這情緒一觸即發的當下,我決定和孩子「玩玩看」。
我嘗試用非常戲劇化的聲音、表情和動作,大大地吸了一口氣,然後,聳的肩膀,開始往下墜,做出一個失望的動作,誇張地說:「天啊,孩子,媽媽和你一樣,好餓,好餓哦!」
我退到孩子所在的位置。不只是我的語言,我的整個身體也變得跟孩子一樣「幼稚」。
孩子愣住了,我繼續誇張地說,「那怎麼辦?現在車子好多,我也好想趕快吃飯的地方哦,孩子,你會不會哆啦A夢的「瞬間移動」啊,我快要餓死了。
這時,孩子反而冷靜下來,開心地對我說:「媽媽,我不會瞬間移動 ,不過你的表情太誇張了,好好笑。」
我不理會他,繼續說,「不然這樣好了,我實在太餓了,看你的手手,又白又嫩,好像很好吃,給我吃一口吧。」
說完,我做勢要咬他的手,手偷偷地開始在孩子身上瘙癢,繼續開玩笑地說,「是先吃腳還是先吃屁股呢?」
孩子招架不住,呵呵地笑著,身子往後退了一下,我倆便打鬧到了一塊,原本空氣中僵持的氣氛,瞬間發生了改變,而到目的地時,孩子還要我再陪他玩會,似乎忘卻了飢餓。
輕鬆愉快的親子互動,是孩子「幽默感」最初的萌芽
輕鬆愉快的親子互動,是孩子」幽默感」最初的萌芽
曾看過一本很有意思的書,叫《如何成為一個有趣的人》
關於有趣,書中是這麼說的:
有趣,是對一個人個人魅力的最高讚賞。當我們誇一個人聰明,其實誇的是他祖傳的基因;當我們誇一個女子貌美,其實誇的還是她的基因。唯獨有趣,它既逃脫了功名利祿,也無關道德評價,是一種稀缺而珍貴的品質。
在這個什麼都不缺的世界,沒有什麼,比一句你是個有趣的人更能治癒人的心靈了。
如果你是一個演員,那麼孩子就是你的觀眾
如果你把自己比作一個演員的話,那麼孩子就是你的觀眾。而一個好的演員,會摒棄「偶像包袱」,用實力說話。所以,想要成為一個有趣的父母,先從喜劇演員做起吧。
美國是個崇尚有趣和幽默的國家,父母在孩子出生僅40多天時,就已經開始與孩子進行早期的幽默式訓練了。
比如,家長會在抱著寶寶時,故意做一個下墜的動作,在寶寶本以為自己要掉下去時,卻發現自己很安全,於是臉上開始露出驚喜的笑容,家長還時不時用誇張的表情,對孩子做各種鬼臉。這些不同的表情,讓寶寶覺得特別搞笑,不斷發出開懷的笑聲。
著名作家錢鍾書先生,就是個有趣的人。在女兒小時候,就經常用幽默的方式來逗女兒開心。
他趁女兒睡著時,用毛筆在她臉上畫鬍鬚,肚皮上畫鬼臉,讓孩子醒後,照著鏡子大笑;他會把小玩具、書本,鏡子等物品藏進她的被窩,等女兒醒來發現時,兩人一起哈哈大笑。、
親子互動,是父母最好培養孩子有幽默感的過程。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習慣、小細節,與孩子進行一些親子遊戲,讓孩子感受到幽默的魅力,這本身就是一件很開心的事。
在這種氛圍下成長的孩子,也更容易成為一個積極樂觀,幽默風趣的人,在未來,不管遇到任何事,都能從容應對。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郝爾曼點黑塞說:
「一個人的幽默起源於不太認真地看待自己。」
那些太過於看重自己的人,是很難產生幽默感的。特別是傳統的中國家庭的親子關係中,我們潛意識認為父母便是權威,對孩子的一言一行規範嚴格,束縛了孩子幽默感的表達。
所以,想讓孩子能自我表達,善於幽默調侃,成為一個有趣的人,作為父母,首先就要放下」家長」的架勢,將孩子視為獨立的人格,不僅生活上要疼愛她,更要給予他尊重和信任,用平等的姿態進行對話。
教孩子,要有幽默感,要會找樂子
在我們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感動,有喜悅,有反饋,但當孩子鬧脾氣時,你的幽默感也許會讓氣氛緩和下來。
那麼,作為父母,該如何轉換孩子的情緒,用自己的幽默感感染他呢?
1) 用同理心,理解孩子的情緒
所謂同理心,也叫換位思考,與他人共情。也就是在人際交往中,能體會到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可以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
曽看過一個視頻。一個小女孩,在迪士尼樂園裡玩,可能是看到了史迪仔,孩子開心地飛奔了過去,可由於年級小,沒跑幾步就摔倒了。
正當大家擔心孩子會哭鼻子時,暖心的一幕出現了,扮演史迪仔的工作人員馬上朝孩子跑過去,沒跑幾步也摔倒了。
此時小姑娘的注意力瞬間轉移了,從地上爬起來,不哭也不鬧,來到了史迪仔身邊。史迪仔握住了小姑娘的手,輕輕地安慰她。
事後,扮演史迪仔的工作人員,被大家稱讚。
同理,當孩子有不滿的情緒時,父母也要學會理解孩子。正如前文提到的,孩子在車上說「我肚子好餓。」 通過這句話,我們要讀懂和理解孩子的情緒,不過,此時並不需要幫孩子真正地解決問題,只要回應孩子的問題,孩子的情緒,自然會很平穩。
表達現有的限制和困難
2) 表達現有的限制和困難
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不可能一帆風順,生活中總有讓你感到困惑的時候。但是,換個角度去想,這也許是件好事,因為它是你戰勝自我的機遇,對孩子來說,同樣如此。
前文中,我在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也表達了自己身為大人的限制和困難。
我對孩子說,「我也很餓,可外面車子很多,問他能不能瞬間移動。」 其實,我這樣說的目的,是想帶著孩子去觀察及思考,目前大家共同遇到的困境。
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羅爾·德韋曾對此做過研究,解釋了很多孩子成長中遇到的困境,並提出了「成長型心態」這一全新的概念,聲稱智力可以靠後天努力改變,但思維模式的差異,就在於你看待自己的方式。
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孩子,比較樂于思考和挑戰,並能在困境中改變自己。
給孩子思考可以解決問題的機會
3) 給孩子思考可以解決問題的機會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
給孩子思考的機會,就是給他們成長的機會。
2019年,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馬雲和埃隆·馬斯克就未來如何培養孩子,展開了深度的交流。
馬雲認為,相比聰明的機器,人如何做得更好,變得更有智慧,如何交給孩子更多的創意,是教育的關鍵;而馬斯克則認為,要讓孩子評估自己所學的東西,看是否能讓自己預測未來,減少錯誤。
雖然兩人觀點有些分歧,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要多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擴大他們的知識面,增強其軟實力。
因此,當生活中遇到的困境不是一個能馬上被破解的問題時,那麼,我們必須讓孩子親自體會到」現實的限制」,告訴並引導他們思考其要求是不合理的。
在教育孩子時,不要採用說理的方式
但是,在教育孩子時,父母不要採用說理的方式。用非常傳統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去明白現實和尊重現實。
只有讓孩子在現實中,學會面對問題,思考問題,並學會解決問題時,就不容易被溺愛與寵壞,同時也會讓孩子能體會到他人的心情,這其實也是「同理心」的一種訓練。
轉化氣氛,轉移孩子注意力
4) 用輕鬆幽默的方式,轉化氣氛,轉移孩子注意力
雖然孩子明白了現實的限制,但不滿的情緒仍然存在。所以,可以用輕鬆、幽默,突破傳統的方式與之互動。
幽默的話語,可以讓人們相處在一起,使氣氛能變得輕鬆愉快。
生活中,我們並不需要時刻一臉正經,因為所有人嚴肅的面孔下,其實都隱藏著一顆渴望幽默的心。
而幽默正如一種生活習慣,用得多了,那種機智、快速反應的能力,就真的進入你的腦子裡了,就好像你真的變成那樣的人了。
正如在上文中,我對孩子說:「我要把你的小手手吃掉」。這句話,瞬間機智而幽默地轉化了氣氛,幫孩子學到了等待不開心,並不是件可怕的事,也讓他下次更願意學習等待,或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
我一直認為,教養孩子,要採用多元化的方式,不要總是用說教,碎碎念或不耐煩的方式來回應孩子,要敢於突破傳統,多引導,通過幽默有趣的方式來呈現,這對孩子來說,其實是一次非常寶貴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