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關注我、我陪你愛
文丨萱小蕾、又名漠泱
▼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習慣,就是摻和他人的情感關係。比如朋友摻和朋友的,父母摻和兒女的,有些人稱這種摻和為幫助,稱這種摻和為撐腰。
甚至有些女的自己也覺得:娘家如果有人、如果兄弟姐妹很多,並且勢力大,那麼自己的戀人或老公就不敢對自己怎麼樣,就不敢對自己不好,就會很愛自己,因為害怕自己的兄弟姐妹和娘家人對付他,甚至是罵他打他整他。
然而,這樣的心理是完全不對的。即使效果看上去真是如此,她的男人會害怕會聽話,但不代表他會更愛她。
因為愛不是脅迫來的,不是要求來的,不是嚇唬來的。而是需要完全出自自願的、出自真心的。
所以不要動不動就說:我娘家有人,或者說你敢對我怎麼樣、你敢不愛我,我就讓他們收拾你……
說這樣的話,對方即使被嚇到了,即使真的表現對你好,估計也是假象,不是發自內心真正的愛。這樣的感情,這樣的對待,其實也是沒什麼意思的。
還有一些人自以為對一個人好,就去威脅他(她)的對象,比如說:你對他(她)好一點,否則我對你怎麼怎麼樣……
這種話說出來,聽的人就很不舒服。明明對自己對象還可以,一聽有人這樣威脅自己,反而就產生了逆反心理,甚至故意反其道而行,不再那麼好也是有可能的。
所以說,這個感情里的誤區,是需要特別注意的。不要以為自己很厲害很牛,就警告他人、要求他人如何深愛自己覺得重要的那個人。這樣的警告毫無意義,甚至起反作用。
如果你真對某個人好,就對他(她)的對象好一點,尊重一點,客氣一點,那樣也許才會真的換來對方的溫柔、或是換來更多的真情。而威脅和提醒,是真沒有用的。
這一點,《慶余年》里有一幕也由范閑說出來了。那段范閑和洪公公的對話,就很完美詮釋了這個道理。
洪公公轉告太后對范閑說的話:「你對婉兒好一點,否則以後也許要用命來還。」
范閑說:「她說那些話,會適得其反,反而讓人更不敢接近婉兒。」
洪公公問:「你怕了?」
范閑答:「我對婉兒好,是因為發自真心的,我護著她,不是因為太后說了什麼話。」
范閑這番話,就說到了點子上。原本他就會愛婉兒,但他愛婉兒,只是因為他自己愛,只是因為婉兒值得他愛,不會因為太后嚇唬他威脅他,他才愛或更愛婉兒。
人們都不喜歡被威脅,人們都喜歡由自己的意志去選擇。感情里也一樣,我愛那個人,是我自己的意願,是我自己的意思,如果你非要我去愛他或者更愛他,那麼原本愛他的我、會感覺有點不舒服,甚至有意把這愛打個折扣。
彷彿我再去更愛他,就是因為害怕你的威脅,就是因為聽你的話。而我一個有自主思想的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憑什麼按照你的指令去行動去行為?
因為這些想法,所以愛反而有可能打折扣。因此,真想對一個人好、為了他好,正確的方式應該是用更好更真誠的方式對待他的愛人。
就如同婆婆想媳婦對兒子好一點、就會對媳婦更好,這樣媳婦心懷感恩、對她兒子多半會好一些。而丈母娘對女婿特別好,也是因為希望他對自己女兒好一點。
而那些愚蠢的婆婆或丈母娘,只會用威脅的方式,高高在上的語氣去提醒對方對自己孩子好一點。這樣自然適得其反,不起任何作用,反而讓人產生厭噁心理。
愛是一種發自內心真誠產生的行為,不管是以威脅,還是以誘惑的方式換來的愛,都不是長久穩定的關係。
要打動對方,要換來愛,是需要對等的方式、尊重的方式去交換、去感動去感化的,而不是以命令的口氣和提醒的口氣去要求來的。
《慶余年》:范閑跟洪公公的對話,詮釋了感情中的一個重要道理
你關注我、我陪你愛
文丨萱小蕾、又名漠泱
▼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習慣,就是摻和他人的情感關係。比如朋友摻和朋友的,父母摻和兒女的,有些人稱這種摻和為幫助,稱這種摻和為撐腰。
甚至有些女的自己也覺得:娘家如果有人、如果兄弟姐妹很多,並且勢力大,那麼自己的戀人或老公就不敢對自己怎麼樣,就不敢對自己不好,就會很愛自己,因為害怕自己的兄弟姐妹和娘家人對付他,甚至是罵他打他整他。
然而,這樣的心理是完全不對的。即使效果看上去真是如此,她的男人會害怕會聽話,但不代表他會更愛她。
因為愛不是脅迫來的,不是要求來的,不是嚇唬來的。而是需要完全出自自願的、出自真心的。
所以不要動不動就說:我娘家有人,或者說你敢對我怎麼樣、你敢不愛我,我就讓他們收拾你……
說這樣的話,對方即使被嚇到了,即使真的表現對你好,估計也是假象,不是發自內心真正的愛。這樣的感情,這樣的對待,其實也是沒什麼意思的。
還有一些人自以為對一個人好,就去威脅他(她)的對象,比如說:你對他(她)好一點,否則我對你怎麼怎麼樣……
這種話說出來,聽的人就很不舒服。明明對自己對象還可以,一聽有人這樣威脅自己,反而就產生了逆反心理,甚至故意反其道而行,不再那麼好也是有可能的。
所以說,這個感情里的誤區,是需要特別注意的。不要以為自己很厲害很牛,就警告他人、要求他人如何深愛自己覺得重要的那個人。這樣的警告毫無意義,甚至起反作用。
如果你真對某個人好,就對他(她)的對象好一點,尊重一點,客氣一點,那樣也許才會真的換來對方的溫柔、或是換來更多的真情。而威脅和提醒,是真沒有用的。
這一點,《慶余年》里有一幕也由范閑說出來了。那段范閑和洪公公的對話,就很完美詮釋了這個道理。
洪公公轉告太后對范閑說的話:「你對婉兒好一點,否則以後也許要用命來還。」
范閑說:「她說那些話,會適得其反,反而讓人更不敢接近婉兒。」
洪公公問:「你怕了?」
范閑答:「我對婉兒好,是因為發自真心的,我護著她,不是因為太后說了什麼話。」
范閑這番話,就說到了點子上。原本他就會愛婉兒,但他愛婉兒,只是因為他自己愛,只是因為婉兒值得他愛,不會因為太后嚇唬他威脅他,他才愛或更愛婉兒。
人們都不喜歡被威脅,人們都喜歡由自己的意志去選擇。感情里也一樣,我愛那個人,是我自己的意願,是我自己的意思,如果你非要我去愛他或者更愛他,那麼原本愛他的我、會感覺有點不舒服,甚至有意把這愛打個折扣。
彷彿我再去更愛他,就是因為害怕你的威脅,就是因為聽你的話。而我一個有自主思想的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憑什麼按照你的指令去行動去行為?
因為這些想法,所以愛反而有可能打折扣。因此,真想對一個人好、為了他好,正確的方式應該是用更好更真誠的方式對待他的愛人。
就如同婆婆想媳婦對兒子好一點、就會對媳婦更好,這樣媳婦心懷感恩、對她兒子多半會好一些。而丈母娘對女婿特別好,也是因為希望他對自己女兒好一點。
而那些愚蠢的婆婆或丈母娘,只會用威脅的方式,高高在上的語氣去提醒對方對自己孩子好一點。這樣自然適得其反,不起任何作用,反而讓人產生厭噁心理。
愛是一種發自內心真誠產生的行為,不管是以威脅,還是以誘惑的方式換來的愛,都不是長久穩定的關係。
要打動對方,要換來愛,是需要對等的方式、尊重的方式去交換、去感動去感化的,而不是以命令的口氣和提醒的口氣去要求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