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開始前昊童想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們第一次聽到楊廣這個人是通過什麼平台什麼手段?是《隋唐英雄傳》還是《隋唐演義》反正肯定不會是歷史書…
開個玩笑,正文開始。隋文帝楊堅有五個兒子,後三個年紀太小不算,唯有長子楊勇及次子楊廣有實力即位。長子楊勇因為奢侈無度好色貪杯,一直不為喜好節儉的文帝及獨孤皇后所喜。後來楊勇與隋文帝夫婦矛盾爆發,楊廣在右僕射楊素的幫助下以自己作風節儉禮賢下士的好名氣趁虛而入奪得太子之位,公元604年隋文帝駕崩,楊廣即位,成為隋朝的第二位皇帝。
我們先不管隋文帝是怎麼上位的(因為昊童一直有一個疑問,那就是皇位繼承之間的種種秘聞下一個朝代的史官是怎麼知道的,難道弒父淫母的時候史官也在?),先看看楊廣在沒上位及上位後都做了什麼事情。
公元588年,二十歲的楊廣帶兵滅陳,590年平定江南高智慧叛亂,就任揚州總管,在位期間政通人和謙恭謹慎,為他爭奪太子之位打下了堅固的基礎。605年,營建東都,開鑿大運河,頒布科舉制。609年,親征吐谷渾,打下四郡土地。同年開始三征高句麗的第一征,而在他即位之初就已經打服了契丹與突厥。
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來,楊廣是一個有著遠大抱負與理想的人,如果不是他即位初年就斬殺了太多大將,別的不敢說,漢武帝的威名絕對不會超過他。因為在昊童看來,漢武帝唯一勝於楊廣的就是他運氣好,有幾個跟他年紀相仿且出身卑微的大將軍,不然漢朝可能會亡在這位偉大的漢武帝的手上。
隋朝亡在楊廣手上是不可改變的,但大家想知道為什麼會亡在他的手上嗎?不要告訴我你們真的以為是楊廣窮凶極惡欺壓百姓才導致亡國,哪些都是扯淡,起碼在我看來是如此。因為隋文帝為他留下的家底不比漢武帝繼承的少,他敗也得敗一會兒。所以這裡昊童提出一個想法,也就是本文的核心,那就是楊廣的改革與進取之心。
大家都知道楊廣與楊堅父子二人一直都在致力於打壓關隴世家,營建東都扶持山東世家就是證明。但楊廣不像楊堅那樣一步步的消磨,他試圖一步到位,徹底解決這個掣肘他多年的關隴世家,於是他決定兵行險招,三征高句麗。
楊廣第一次征高句麗帶兵百萬人以上,他是帶過兵的,他難道不知道人多意味著消耗多嗎?他當然知道,但是他就是試圖借這個機會拖垮關隴世家,事實上他也做到了,關隴世家在三征高句麗期間真的很慘,但楊廣沒有看到的是,貴族都已經凄慘到吃不上飯了(李淵在二征的時候妻子病死都沒辦法回去,李世民更是面臨著飽一頓餓一頓的尷尬情況)平民就更慘,尤其是山東這邊。其實楊廣如果在此時停手一切都會停止,關隴世家也不會再對他造成威脅,但楊廣有著改革者的通病,那就是剛愎自用與步子過大。
楊廣年年出巡,身邊的禁軍驍果軍以及文武百官有一半都是關中人,他們早就對楊廣連年出巡不滿,只差一個導火索。隋朝末年,農民起義不斷,但楊廣被近臣蒙蔽,還要南巡。就這樣,在宇文化及等人的謀划下,楊廣被困在了江都,這個時候他才知道自己的帝國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更讓他感到驚恐的是,他身邊的近衛都已經不再幫他,從未受過如此打擊的楊廣麻木了,整日借酒消愁直到被宇文化及縊死。
縱觀楊廣一生,其實他也在進步,也在試圖尋找出屬於自己的文治武功。於是他改革政治打壓士族扶持自己的勢力,但可惜他的腳步實在邁的太大,大到舉國之力都無法填滿的地步。假如說三征高句麗在大運河修建完畢後幾年,甚至三征高句麗的時候中間能隔個幾年讓百姓稍微緩一緩,隋朝也不會滅亡。因為那會兒的門閥世家真的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只是百姓先他們一步崩潰。而楊廣也沒有看到這一幕,所以用自己的生命與隋朝的國祚做了這改革路上最後的墊腳石,也為後世的李世民敲響了警鐘。
最後昊童提一句,其實隋朝最後一個皇帝隋恭帝楊侗給楊廣的謚號是隋明帝,而隋煬帝是李淵為了顯示自己的正統與楊廣的失敗為他添加的謚號,因為後世為唐朝,所以隋煬帝的名號一直流傳下來,這就是歷史!
隋明帝楊廣:有沒有一種可能,我們錯怪了這位可憐的改革者
文章開始前昊童想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們第一次聽到楊廣這個人是通過什麼平台什麼手段?是《隋唐英雄傳》還是《隋唐演義》反正肯定不會是歷史書…
開個玩笑,正文開始。隋文帝楊堅有五個兒子,後三個年紀太小不算,唯有長子楊勇及次子楊廣有實力即位。長子楊勇因為奢侈無度好色貪杯,一直不為喜好節儉的文帝及獨孤皇后所喜。後來楊勇與隋文帝夫婦矛盾爆發,楊廣在右僕射楊素的幫助下以自己作風節儉禮賢下士的好名氣趁虛而入奪得太子之位,公元604年隋文帝駕崩,楊廣即位,成為隋朝的第二位皇帝。
我們先不管隋文帝是怎麼上位的(因為昊童一直有一個疑問,那就是皇位繼承之間的種種秘聞下一個朝代的史官是怎麼知道的,難道弒父淫母的時候史官也在?),先看看楊廣在沒上位及上位後都做了什麼事情。
公元588年,二十歲的楊廣帶兵滅陳,590年平定江南高智慧叛亂,就任揚州總管,在位期間政通人和謙恭謹慎,為他爭奪太子之位打下了堅固的基礎。605年,營建東都,開鑿大運河,頒布科舉制。609年,親征吐谷渾,打下四郡土地。同年開始三征高句麗的第一征,而在他即位之初就已經打服了契丹與突厥。
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來,楊廣是一個有著遠大抱負與理想的人,如果不是他即位初年就斬殺了太多大將,別的不敢說,漢武帝的威名絕對不會超過他。因為在昊童看來,漢武帝唯一勝於楊廣的就是他運氣好,有幾個跟他年紀相仿且出身卑微的大將軍,不然漢朝可能會亡在這位偉大的漢武帝的手上。
隋朝亡在楊廣手上是不可改變的,但大家想知道為什麼會亡在他的手上嗎?不要告訴我你們真的以為是楊廣窮凶極惡欺壓百姓才導致亡國,哪些都是扯淡,起碼在我看來是如此。因為隋文帝為他留下的家底不比漢武帝繼承的少,他敗也得敗一會兒。所以這裡昊童提出一個想法,也就是本文的核心,那就是楊廣的改革與進取之心。
大家都知道楊廣與楊堅父子二人一直都在致力於打壓關隴世家,營建東都扶持山東世家就是證明。但楊廣不像楊堅那樣一步步的消磨,他試圖一步到位,徹底解決這個掣肘他多年的關隴世家,於是他決定兵行險招,三征高句麗。
楊廣第一次征高句麗帶兵百萬人以上,他是帶過兵的,他難道不知道人多意味著消耗多嗎?他當然知道,但是他就是試圖借這個機會拖垮關隴世家,事實上他也做到了,關隴世家在三征高句麗期間真的很慘,但楊廣沒有看到的是,貴族都已經凄慘到吃不上飯了(李淵在二征的時候妻子病死都沒辦法回去,李世民更是面臨著飽一頓餓一頓的尷尬情況)平民就更慘,尤其是山東這邊。其實楊廣如果在此時停手一切都會停止,關隴世家也不會再對他造成威脅,但楊廣有著改革者的通病,那就是剛愎自用與步子過大。
楊廣年年出巡,身邊的禁軍驍果軍以及文武百官有一半都是關中人,他們早就對楊廣連年出巡不滿,只差一個導火索。隋朝末年,農民起義不斷,但楊廣被近臣蒙蔽,還要南巡。就這樣,在宇文化及等人的謀划下,楊廣被困在了江都,這個時候他才知道自己的帝國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更讓他感到驚恐的是,他身邊的近衛都已經不再幫他,從未受過如此打擊的楊廣麻木了,整日借酒消愁直到被宇文化及縊死。
縱觀楊廣一生,其實他也在進步,也在試圖尋找出屬於自己的文治武功。於是他改革政治打壓士族扶持自己的勢力,但可惜他的腳步實在邁的太大,大到舉國之力都無法填滿的地步。假如說三征高句麗在大運河修建完畢後幾年,甚至三征高句麗的時候中間能隔個幾年讓百姓稍微緩一緩,隋朝也不會滅亡。因為那會兒的門閥世家真的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只是百姓先他們一步崩潰。而楊廣也沒有看到這一幕,所以用自己的生命與隋朝的國祚做了這改革路上最後的墊腳石,也為後世的李世民敲響了警鐘。
最後昊童提一句,其實隋朝最後一個皇帝隋恭帝楊侗給楊廣的謚號是隋明帝,而隋煬帝是李淵為了顯示自己的正統與楊廣的失敗為他添加的謚號,因為後世為唐朝,所以隋煬帝的名號一直流傳下來,這就是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