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nemosyne,中文譯為謨涅摩緒涅,是希臘神話中的記憶女神,她披著常青柏,拿著書和筆,那是她的記錄工具,掌管著人間的記憶。她還是掌管歷史的女神克利娥的母親,如此親密的親緣關係,意味著歷史和記憶千絲萬縷的關係。歷史是無法脫離記憶而存在的。
書寫是我們保存記憶的方式之一。歷史浮浮沉沉,我們今天所見到的所謂"歷史真相",已經不知道被文字演繹過多少回。真真假假,總得有人來銘記。
《魔鬼作坊》就是對一段歷史的銘記,這段殘酷的混亂、屠殺、殘忍的歷史,被記錄、被篡改、甚至被遺忘……然而,卻又那麼一群人,試圖以自己的方式,保留住那些記憶。
01索爾·貝婁說:"生命在於記憶。"記憶是每個人自我意識的靈魂,如果個體沒有記憶,生命便沒有意義,如果民族沒有集體記憶,那麼何談團結和繁榮。
我們今日要去追尋、還原歷史真相,建立博物館、紀念館來銘記戰爭、屠殺、恐怖、恥辱的過去,來控訴侵害者的殘暴行徑,保留歷史的創痛以達成銘記、教育的目的。在世界的另一端,也有一群人,像我們這樣,想要保存他們的歷史記憶。如此看來,對於歷史記憶的態度,人類其實是共通的。
《魔鬼作坊》是捷克作家托波爾的第五部小說。作為戰後社會活動家之一的托波爾,致力於追尋歷史記憶,處女作《姐妹》在1994年曾引起巨大反響,因而被視作90年代東歐文學轉型期的"歷變小說"的代表。托波爾寫記憶,是有意識的,雖然他寫的僅是歷史長河中的一小部分,然而這卻是一部分持久地改變了許多人一生的記憶。
小說的主人公"我"奔向布拉格機場,像是在奔向新生,實則是逃離傷害,因為他曾參與了一場記憶復興的活動。泰雷津鎮是二戰時期關押民眾的集中營之一,那裡經歷了混亂、凋敝、解放和壓迫。那裡有光輝的軍事歷史,也有它最可怖的戰爭回憶。
雷波是泰雷津鎮復興運動柯米尼亞斯公社的領導人,他生於被囚禁的監獄裡,對泰雷津鎮的一切都滿懷激情。除了雷波,還有"我"的父母親、叔叔嬸嬸們,還有後來來到鎮上的撒拉和莉婭,我們都帶著曾經的創傷記憶,承受著心理高壓活著。
母親從死亡線上活著回來,卻寸步不敢離開家門,每天丈夫去上班,就用傢具堵住門,綣成一團躲在角落之中。她全部的需求,只是一處能讓她呼吸的方寸之地,可是她已然被記憶壓垮。所以自殺成了她唯一的解脫。記憶的力量是強大的,我們每個人的記憶都根植於過往獨特的生命經歷中。"我"的母親過往的生命記憶,是無盡的殺戮和死亡,帶著這樣可怖的記憶,導致了她的精神崩潰。而像她這樣的人,有千千萬萬。
所以,他們想要成立一個社團,為受過創傷的人和他們的後代提供幫助。他們聯繫外界,募集資金,從布拉格購買物資,在泰雷津的中心廣場設攤售賣物品、吃食,以吸引遊客。他們為受過創傷的人提供演講和心理諮詢,雷波就像"佈道者",每晚都要進行演講。演講是記憶的方式之一,跟書寫的作用是一樣的,只不過演講出來的記憶與文字講述會有差異。但是面對這樣一個靈魂式的領導,是受過傷害的人最大的心靈安慰。圖/布拉格02記憶最大的對手,就是遺忘。記憶常常是脆弱的,衰退、遺忘、錯誤伴隨著它。時間的不可逆轉,讓人們迫切地想要保存記憶。尤其是被刻意遺忘、否認的歷史,隨著歷史見證人的去世,帶有歷史印記的物品隨著被歲月侵蝕,所能遺留的恐怕也就是隻言片語,於是,保存記憶的行動變得迫切需要。
泰雷津一邊想要保存歷史,而官方的、正規的紀念館對民眾真正的需求卻熟視無睹,隨著越來越多想要回到祖籍地尋找精神解脫的人到來,一場復興運動應運而生。"囚鋪探尋者"們的到來,就是一場聲勢浩大的追尋記憶的活動。他們用文字描述自己如何尋找治療創傷和精神困境的方法,想要和同齡人一樣幸福生活卻不得不面對記憶里的陰森恐怖往事。他們通過觸摸遺留的廢墟、瞻仰殘垣,來獲得內心的片刻寧靜。
然而,官方的推土機將這一切都剷平了,大火毀掉了泰雷津,毀掉了歷史記憶。而另一個地方,明斯克也即將面臨同樣的命運。
"我"從泰雷津逃到布拉格,再到明斯克,聽說了哈藤村悲慘的過往,看到了處於被遺忘邊緣的人們,苦苦掙扎在保存記憶的行動中。
卡根是另一個雷波,扮演著"演講者"、"佈道者"的角色,他說:"忘記過去的恐怖,就意味著向新的邪惡低頭。"所以他們都不能忘記,遺忘意味著背叛,意味著會有新的恐怖襲來。
阿力克斯在斥責人們只記得波蘭的卡廷森林慘案,卻沒有人記得哈藤村,沒有人記得那裡曾被屠殺了三十萬人。他說:"我想保存這個國家的記憶。如果我們喪失了過去,我們就喪失了未來。"如果沒有了歷史記憶,沒有民族記憶,那麼我們存在的意義也將不復存在。這是殘酷的事實,不可否認。
法國社會學家哈里斯·哈布瓦赫曾在"個人記憶"的基礎上提出"集體記憶"的概念——"一個特定社會群體之成員共享往事的過程和結果,保證集體記憶傳承的條件是社會交往及群體意識需要提取該記憶的延續性。"(《論集體記憶》)阿力克斯的斥責和擔憂不無道理,如果自己都忘了曾經的記憶,誰又來幫你記得呢?"集體記憶"對於一個國家、民族,哪怕一個小團體,都是極為重要的。而施害者,可能巴不得你趕緊忘掉,證據也統統消滅,歷史記憶不復存在,他們亦不用背負永久的罵名。
不管是記憶的書寫,還是記憶的口頭流傳,都是對抗遺忘的方式。人類的記憶雖然比其他生物要深刻,但時間在推進,人腦依然會老化。文字的記憶,物品的記憶,也許比口口相傳的記憶靠譜得多。所以,托波爾(包括許多像他一樣進行記憶書寫的作者)執著於歷史記憶的書寫,是有現實意義的。
03記憶不是被動的、冷漠地對一段歷史片段進行儲存和提取,我們要記錄的是能夠為後世提供意義和情感經驗的記憶。根據哈布瓦赫的說法,記憶需要一定的"場所":"……存在著一個所謂的集體記憶和記憶的社會框架;從而,我們的個體思想將自身置於這些框架內,並匯入到能夠進行回憶的記憶中去。"這也是德里達所言的"為記憶行為確定呼喚的場所",記憶有了確定的場域,其意義也變得明晰和具體。
就像泰雷津,位於布拉格郊外,這個地理位置,是無法從地圖上抹去的,它曾經所受的創傷,也無法從歷史事實中抹去。那裡的人,所想的不過是將那些可見的傷害保留下來,可無情的推土機和大火,摧毀了一切。這場運動的失敗,更是記憶保存的失敗。
所以作者換了一個場所,R國明斯克近郊的哈藤村,成了記憶的另一個場所。在這裡,領導人阿力克斯用一種更為殘忍的方式——他將那些見證者,以人形標本的方式保存了下來。他把活人殺死,將他們製成"木乃伊",陳列在博物館裡,並為他們配音,以"口述"的形式來自述故事。
哈藤村的博物館裡,陳列的人和故事,就是一個個受害者和他們的記憶。那是"明斯克的記憶",人成了展品,因為人本身就是最好的見證。他們所受的創傷,印刻在他們的臉上、手上、身上。
阿力克斯是偏執的,他固執地、殘忍地以這樣的方式,想向世人傳達那段可怖的歷史。然而,把活人製成"木乃伊",當成展覽品,這本身又何嘗不是一種殘酷的傷害?阿力克斯像是那隻"魔鬼"的化身,給那些早已傷痕纍纍的人,加諸於二次傷害。
托波爾也是殘忍地,他把這樣血淋淋的歷史記憶剝開,攤在讀者面前,冷靜地、略帶溫和地告訴你:看吧,這就是東歐的曾經。這就是我們殘酷的記憶。
魯迅曾說:"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書寫悲劇,卻不一定就是"毀滅"。所謂"不破不立",不管記憶如何恐怖和殘酷,歷史的車輪已然滾滾向前,如果總是執著於過去的悲劇,就像阿力克斯一樣,會走上一條更加悲劇的路。
歷史記憶要被解構,才能真正地重構,重構的過程,是追溯、教育和反思的過程。歷史的意義,記憶的意義,是不斷地被提起,被喚醒,被解構,然後才為後世之人提供人生經驗,以及為時代的進步和發展時刻敲響警鐘。
《魔鬼作坊》英譯本譯者阿力克斯·扎克在後記寫道:"總會有一種延續,以各種各樣的可見形式,悄悄從過往歷史裡潛入文學,潛入現在,然後再度返回。"
這大概就是歷史記憶書寫的路徑和意義,不被遺忘的記憶,潛藏在歷史、文學之中,傳達至每一個讀者的認知里,反思,回饋,曾經的記憶便也不枉被重新演繹。這或許也是雅辛·托波爾(以及類似作家)的寫作意義。
文/當歸 2019/11/20
《魔鬼作坊》:一段承載幾百萬人生命的記憶,是不該被遺忘的
Mnemosyne,中文譯為謨涅摩緒涅,是希臘神話中的記憶女神,她披著常青柏,拿著書和筆,那是她的記錄工具,掌管著人間的記憶。她還是掌管歷史的女神克利娥的母親,如此親密的親緣關係,意味著歷史和記憶千絲萬縷的關係。歷史是無法脫離記憶而存在的。
書寫是我們保存記憶的方式之一。歷史浮浮沉沉,我們今天所見到的所謂"歷史真相",已經不知道被文字演繹過多少回。真真假假,總得有人來銘記。
《魔鬼作坊》就是對一段歷史的銘記,這段殘酷的混亂、屠殺、殘忍的歷史,被記錄、被篡改、甚至被遺忘……然而,卻又那麼一群人,試圖以自己的方式,保留住那些記憶。
01
索爾·貝婁說:"生命在於記憶。"記憶是每個人自我意識的靈魂,如果個體沒有記憶,生命便沒有意義,如果民族沒有集體記憶,那麼何談團結和繁榮。
我們今日要去追尋、還原歷史真相,建立博物館、紀念館來銘記戰爭、屠殺、恐怖、恥辱的過去,來控訴侵害者的殘暴行徑,保留歷史的創痛以達成銘記、教育的目的。在世界的另一端,也有一群人,像我們這樣,想要保存他們的歷史記憶。如此看來,對於歷史記憶的態度,人類其實是共通的。
《魔鬼作坊》是捷克作家托波爾的第五部小說。作為戰後社會活動家之一的托波爾,致力於追尋歷史記憶,處女作《姐妹》在1994年曾引起巨大反響,因而被視作90年代東歐文學轉型期的"歷變小說"的代表。托波爾寫記憶,是有意識的,雖然他寫的僅是歷史長河中的一小部分,然而這卻是一部分持久地改變了許多人一生的記憶。
小說的主人公"我"奔向布拉格機場,像是在奔向新生,實則是逃離傷害,因為他曾參與了一場記憶復興的活動。泰雷津鎮是二戰時期關押民眾的集中營之一,那裡經歷了混亂、凋敝、解放和壓迫。那裡有光輝的軍事歷史,也有它最可怖的戰爭回憶。
雷波是泰雷津鎮復興運動柯米尼亞斯公社的領導人,他生於被囚禁的監獄裡,對泰雷津鎮的一切都滿懷激情。除了雷波,還有"我"的父母親、叔叔嬸嬸們,還有後來來到鎮上的撒拉和莉婭,我們都帶著曾經的創傷記憶,承受著心理高壓活著。
母親從死亡線上活著回來,卻寸步不敢離開家門,每天丈夫去上班,就用傢具堵住門,綣成一團躲在角落之中。她全部的需求,只是一處能讓她呼吸的方寸之地,可是她已然被記憶壓垮。所以自殺成了她唯一的解脫。記憶的力量是強大的,我們每個人的記憶都根植於過往獨特的生命經歷中。"我"的母親過往的生命記憶,是無盡的殺戮和死亡,帶著這樣可怖的記憶,導致了她的精神崩潰。而像她這樣的人,有千千萬萬。
所以,他們想要成立一個社團,為受過創傷的人和他們的後代提供幫助。他們聯繫外界,募集資金,從布拉格購買物資,在泰雷津的中心廣場設攤售賣物品、吃食,以吸引遊客。他們為受過創傷的人提供演講和心理諮詢,雷波就像"佈道者",每晚都要進行演講。演講是記憶的方式之一,跟書寫的作用是一樣的,只不過演講出來的記憶與文字講述會有差異。但是面對這樣一個靈魂式的領導,是受過傷害的人最大的心靈安慰。
圖/布拉格
02
記憶最大的對手,就是遺忘。記憶常常是脆弱的,衰退、遺忘、錯誤伴隨著它。時間的不可逆轉,讓人們迫切地想要保存記憶。尤其是被刻意遺忘、否認的歷史,隨著歷史見證人的去世,帶有歷史印記的物品隨著被歲月侵蝕,所能遺留的恐怕也就是隻言片語,於是,保存記憶的行動變得迫切需要。
泰雷津一邊想要保存歷史,而官方的、正規的紀念館對民眾真正的需求卻熟視無睹,隨著越來越多想要回到祖籍地尋找精神解脫的人到來,一場復興運動應運而生。"囚鋪探尋者"們的到來,就是一場聲勢浩大的追尋記憶的活動。他們用文字描述自己如何尋找治療創傷和精神困境的方法,想要和同齡人一樣幸福生活卻不得不面對記憶里的陰森恐怖往事。他們通過觸摸遺留的廢墟、瞻仰殘垣,來獲得內心的片刻寧靜。
然而,官方的推土機將這一切都剷平了,大火毀掉了泰雷津,毀掉了歷史記憶。而另一個地方,明斯克也即將面臨同樣的命運。
"我"從泰雷津逃到布拉格,再到明斯克,聽說了哈藤村悲慘的過往,看到了處於被遺忘邊緣的人們,苦苦掙扎在保存記憶的行動中。
卡根是另一個雷波,扮演著"演講者"、"佈道者"的角色,他說:"忘記過去的恐怖,就意味著向新的邪惡低頭。"所以他們都不能忘記,遺忘意味著背叛,意味著會有新的恐怖襲來。
阿力克斯在斥責人們只記得波蘭的卡廷森林慘案,卻沒有人記得哈藤村,沒有人記得那裡曾被屠殺了三十萬人。他說:"我想保存這個國家的記憶。如果我們喪失了過去,我們就喪失了未來。"如果沒有了歷史記憶,沒有民族記憶,那麼我們存在的意義也將不復存在。這是殘酷的事實,不可否認。
法國社會學家哈里斯·哈布瓦赫曾在"個人記憶"的基礎上提出"集體記憶"的概念——"一個特定社會群體之成員共享往事的過程和結果,保證集體記憶傳承的條件是社會交往及群體意識需要提取該記憶的延續性。"(《論集體記憶》)阿力克斯的斥責和擔憂不無道理,如果自己都忘了曾經的記憶,誰又來幫你記得呢?"集體記憶"對於一個國家、民族,哪怕一個小團體,都是極為重要的。而施害者,可能巴不得你趕緊忘掉,證據也統統消滅,歷史記憶不復存在,他們亦不用背負永久的罵名。
不管是記憶的書寫,還是記憶的口頭流傳,都是對抗遺忘的方式。人類的記憶雖然比其他生物要深刻,但時間在推進,人腦依然會老化。文字的記憶,物品的記憶,也許比口口相傳的記憶靠譜得多。所以,托波爾(包括許多像他一樣進行記憶書寫的作者)執著於歷史記憶的書寫,是有現實意義的。
03
記憶不是被動的、冷漠地對一段歷史片段進行儲存和提取,我們要記錄的是能夠為後世提供意義和情感經驗的記憶。根據哈布瓦赫的說法,記憶需要一定的"場所":"……存在著一個所謂的集體記憶和記憶的社會框架;從而,我們的個體思想將自身置於這些框架內,並匯入到能夠進行回憶的記憶中去。"這也是德里達所言的"為記憶行為確定呼喚的場所",記憶有了確定的場域,其意義也變得明晰和具體。
就像泰雷津,位於布拉格郊外,這個地理位置,是無法從地圖上抹去的,它曾經所受的創傷,也無法從歷史事實中抹去。那裡的人,所想的不過是將那些可見的傷害保留下來,可無情的推土機和大火,摧毀了一切。這場運動的失敗,更是記憶保存的失敗。
所以作者換了一個場所,R國明斯克近郊的哈藤村,成了記憶的另一個場所。在這裡,領導人阿力克斯用一種更為殘忍的方式——他將那些見證者,以人形標本的方式保存了下來。他把活人殺死,將他們製成"木乃伊",陳列在博物館裡,並為他們配音,以"口述"的形式來自述故事。
哈藤村的博物館裡,陳列的人和故事,就是一個個受害者和他們的記憶。那是"明斯克的記憶",人成了展品,因為人本身就是最好的見證。他們所受的創傷,印刻在他們的臉上、手上、身上。
阿力克斯是偏執的,他固執地、殘忍地以這樣的方式,想向世人傳達那段可怖的歷史。然而,把活人製成"木乃伊",當成展覽品,這本身又何嘗不是一種殘酷的傷害?阿力克斯像是那隻"魔鬼"的化身,給那些早已傷痕纍纍的人,加諸於二次傷害。
托波爾也是殘忍地,他把這樣血淋淋的歷史記憶剝開,攤在讀者面前,冷靜地、略帶溫和地告訴你:看吧,這就是東歐的曾經。這就是我們殘酷的記憶。
魯迅曾說:"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書寫悲劇,卻不一定就是"毀滅"。所謂"不破不立",不管記憶如何恐怖和殘酷,歷史的車輪已然滾滾向前,如果總是執著於過去的悲劇,就像阿力克斯一樣,會走上一條更加悲劇的路。
歷史記憶要被解構,才能真正地重構,重構的過程,是追溯、教育和反思的過程。歷史的意義,記憶的意義,是不斷地被提起,被喚醒,被解構,然後才為後世之人提供人生經驗,以及為時代的進步和發展時刻敲響警鐘。
《魔鬼作坊》英譯本譯者阿力克斯·扎克在後記寫道:"總會有一種延續,以各種各樣的可見形式,悄悄從過往歷史裡潛入文學,潛入現在,然後再度返回。"
這大概就是歷史記憶書寫的路徑和意義,不被遺忘的記憶,潛藏在歷史、文學之中,傳達至每一個讀者的認知里,反思,回饋,曾經的記憶便也不枉被重新演繹。這或許也是雅辛·托波爾(以及類似作家)的寫作意義。
文/當歸 2019/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