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作為中國歷史上一個出名的短命王朝,隋朝的名字常常被人們提到。而在這個王朝中有一項經常被人提到的業績,那就是隋朝那雄厚的糧食儲量。以至於有後人稱隋朝的糧食直到唐朝,初期都還沒吃完。富裕的短命王朝
然後人也常常拿起此事來說,隋朝雖然是個短命王朝,但是非常的有錢。"唐食隋糧"那麼這個說法是真的嗎?
先不說別的我們首先從技術層面來看。隋朝的糧食能夠儲備到唐朝初期,怎麼說也過了幾十年,那麼當時的糧食能夠儲備那麼久嗎?實際上是可以的。當時的糧食儲存技術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峰。從考古發掘出來的隋朝含嘉倉為例,這個儲存糧食的倉庫。使用紅燒土來作為窯底,並且在底部上2厘米厚的防潮層。防潮層的主要材料就是桐油,並且在防潮層上面還鋪有大量的木板和乾草。這就使得糧倉的防潮和防腐能力大大提升。隋朝糧倉結構
就這樣來看,放置在倉庫裡面的糧食從隋朝末年放到唐朝初年,僅僅是10多年的時間食用還是沒有問題的。糧倉的內部相當的深
可見這個唐朝人吃隋朝糧食的說法也不見得為假。在貞觀11年,馬周就曾經感嘆道。西京府庫,亦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也就是說,這一個地方儲存的隋朝留下的糧食,直到今天都還沒有吃完,如此盛世奇觀,讓人不禁聯想到當年的隋朝巔峰時期,究竟是有多麼的強盛。洛陽倉全貌
在隋文帝完成了,南北統一大業以後。經過20年的勵精圖治,誰王朝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當時隋朝的耕地面積已經突破了5,500,000,000頃,農業的高速發展,為這個新興的國家積累了一大筆財富,單單是隨書裡面記載的隋煬帝各類的活動,動不動就耗費上百億的句子,在唐朝貞觀年間,高昌王宇文泰來訪,看到了貞觀之治下的繁華景象,卻說了一句"非復有隋之比。"換言之就是說唐朝,如今如此強盛還是還比不上當年的隋朝。
說起隋煬帝各種奢侈的大型工程,最能夠見證隋朝實力的,還是那龐大的糧食儲備量。從隋文帝時期開始,隋王朝就大規模修建糧倉。到了隋煬帝的時候,出現了極其壯觀的場面:單單是一個洛口倉,就有3000個窖倉,每個窖倉能夠儲備糧食八千石。像洛倉這樣"周回十里,穿三百窖"的大型糧倉,在當時的隋朝,遍布在北方的各個要塞。
單從洛口倉和回洛倉來看,兩個糧倉的處量就達到了20,000,000石以上。而七百年後的元朝糧食的儲備量僅為它的一半。
類似於這樣的大型糧倉,在隋朝鼎盛時期幾乎是滿倉狀態,遍布隋朝的民間各地。
就連專門用來在荒年賑災的義倉,糧食的儲備量都接近10,000,000石。像這樣"家家戶戶糧滿倉"的盛象,在,《貞觀政要》中是這麼感慨的:"計天下儲積,可供五六十年";元朝的史學家馬端臨也感慨道:"古今稱國內之富有者莫如隋。"言語中皆是對隋朝這"可供五六十年"的糧食滿滿的感嘆。糧倉雖滿,不為民所用然而令人奇怪的是,隋朝的糧食儲備量多到五六十年都吃不完,都為何僅僅過去了不到38年的時間隋朝就滅亡了?其實從隋朝糧食儲備量如此龐大中,我們就能夠看到這一問題的答案:那就是隋朝的糧食儲備量雖然多,但是百姓根本吃不到。
簡單的說,以專門用來賑災的義倉為例,本應該是用來給災民賑災的,但是卻被隋文帝打著"百姓之徒,不思久計,輕爾費損,於後乏絕"的名義,將義倉的管理權交給了各地的州縣,這就導致了在隋煬帝時期,大批的糧食被挪用,這些專門用來賑災的義倉,成為了一句笑話。
把那些糧食儲備量龐大的大型糧倉,對於老百姓來說更是遙不可及的。因為隋朝對於倉庫的管理和糧食的使用,有著嚴格的法律規定。在和平時期還好,但是到了戰爭時期,這些所謂的規定就成了剝削百姓的借口。糧倉成為了百姓最大的"負擔"最經典的例子就是隋煬帝討伐高句麗,當戰爭打響以後,老百姓們面臨的除了戰火摧殘,還有沉重的賦稅,又恰逢連年的天災。然而在這樣的環境下,各大糧倉的糧食儲備量卻還是滿倉的狀態。原因就在於,隋朝的法律對倉庫里的糧食數量有著嚴格的規定,"吏皆懼法,莫肯賑救。"當時隋朝糧倉的分布圖
於是當時就出現了這麼一幅的景象:有的地方樹皮樹葉都被災民吃光了,兩場里的糧食還是滿倉的狀態。"大災不恤",成為了史書中記載隋朝末年一個常見的現象。
也正因如此,就出現了,在隋朝末年時期,這麼多匪夷所思的奇異景象:一邊隋煬帝在皇宮中歌舞昇平,大擺宴席接待異邦來客,其奢靡豪華令人眼花繚亂;另一邊則是各大倉庫"猶大充韌",百姓卻是難以自給,盼望著義倉賑,官員們卻死守著倉門不肯放糧。
諾大的糧倉卻淪為擺設,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來形容都不為過。作繭自縛,終嘗惡果而隋朝這種攥著糧食不撒手的行為,最後也嘗到了惡果。隋朝末年,農民起義遍布全國各地,加入起義的農民越來越多,戰火燃燒著這片土地,而那些見證著隋朝"富庶"的糧倉,成為了各方勢力搶奪的目標。轟轟烈烈的瓦崗軍
其中最為著名的洛口倉和回洛倉,就成為了聲名遠揚的瓦崗軍的"家底";竇建德佔領了黎陽倉;而李淵則是依靠著永豐倉"發家致富",奪得天下。這些常年滿倉的糧倉,直到隋朝滅亡,都沒能真正的用之於民,而是成為了加速隋朝滅亡的導火索。
那些全國各地的反隋大軍,在攻下一個糧倉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開大倉,賑災民。例如瓦崗軍的"開倉資民之所取";羅藝的"開倉以賑窮乏";還有李淵的"開倉大賑饑民",將民意迅速聚攏起來,隋朝那緊鎖的糧倉,鎖住的還有民心。
結語:其實在大家對馬周說的那句"亦為國家用,至今未盡"津津樂道時,卻不知馬周還說了一句更有深意的話:"國之興亡不由蓄積多少,唯在百姓苦樂。"
儲糧可供五六十年的隋朝,為何才過了三十八年就滅亡了?
導語:
作為中國歷史上一個出名的短命王朝,隋朝的名字常常被人們提到。而在這個王朝中有一項經常被人提到的業績,那就是隋朝那雄厚的糧食儲量。以至於有後人稱隋朝的糧食直到唐朝,初期都還沒吃完。
富裕的短命王朝
然後人也常常拿起此事來說,隋朝雖然是個短命王朝,但是非常的有錢。
"唐食隋糧"
那麼這個說法是真的嗎?
先不說別的我們首先從技術層面來看。隋朝的糧食能夠儲備到唐朝初期,怎麼說也過了幾十年,那麼當時的糧食能夠儲備那麼久嗎?實際上是可以的。當時的糧食儲存技術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峰。從考古發掘出來的隋朝含嘉倉為例,這個儲存糧食的倉庫。使用紅燒土來作為窯底,並且在底部上2厘米厚的防潮層。防潮層的主要材料就是桐油,並且在防潮層上面還鋪有大量的木板和乾草。這就使得糧倉的防潮和防腐能力大大提升。
隋朝糧倉結構
就這樣來看,放置在倉庫裡面的糧食從隋朝末年放到唐朝初年,僅僅是10多年的時間食用還是沒有問題的。
糧倉的內部相當的深
可見這個唐朝人吃隋朝糧食的說法也不見得為假。在貞觀11年,馬周就曾經感嘆道。西京府庫,亦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也就是說,這一個地方儲存的隋朝留下的糧食,直到今天都還沒有吃完,如此盛世奇觀,讓人不禁聯想到當年的隋朝巔峰時期,究竟是有多麼的強盛。
洛陽倉全貌
在隋文帝完成了,南北統一大業以後。經過20年的勵精圖治,誰王朝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當時隋朝的耕地面積已經突破了5,500,000,000頃,農業的高速發展,為這個新興的國家積累了一大筆財富,單單是隨書裡面記載的隋煬帝各類的活動,動不動就耗費上百億的句子,在唐朝貞觀年間,高昌王宇文泰來訪,看到了貞觀之治下的繁華景象,卻說了一句"非復有隋之比。"換言之就是說唐朝,如今如此強盛還是還比不上當年的隋朝。
說起隋煬帝各種奢侈的大型工程,最能夠見證隋朝實力的,還是那龐大的糧食儲備量。從隋文帝時期開始,隋王朝就大規模修建糧倉。到了隋煬帝的時候,出現了極其壯觀的場面:單單是一個洛口倉,就有3000個窖倉,每個窖倉能夠儲備糧食八千石。像洛倉這樣"周回十里,穿三百窖"的大型糧倉,在當時的隋朝,遍布在北方的各個要塞。
單從洛口倉和回洛倉來看,兩個糧倉的處量就達到了20,000,000石以上。而七百年後的元朝糧食的儲備量僅為它的一半。
類似於這樣的大型糧倉,在隋朝鼎盛時期幾乎是滿倉狀態,遍布隋朝的民間各地。
就連專門用來在荒年賑災的義倉,糧食的儲備量都接近10,000,000石。像這樣"家家戶戶糧滿倉"的盛象,在,《貞觀政要》中是這麼感慨的:"計天下儲積,可供五六十年";元朝的史學家馬端臨也感慨道:"古今稱國內之富有者莫如隋。"言語中皆是對隋朝這"可供五六十年"的糧食滿滿的感嘆。
糧倉雖滿,不為民所用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隋朝的糧食儲備量多到五六十年都吃不完,都為何僅僅過去了不到38年的時間隋朝就滅亡了?其實從隋朝糧食儲備量如此龐大中,我們就能夠看到這一問題的答案:那就是隋朝的糧食儲備量雖然多,但是百姓根本吃不到。
簡單的說,以專門用來賑災的義倉為例,本應該是用來給災民賑災的,但是卻被隋文帝打著"百姓之徒,不思久計,輕爾費損,於後乏絕"的名義,將義倉的管理權交給了各地的州縣,這就導致了在隋煬帝時期,大批的糧食被挪用,這些專門用來賑災的義倉,成為了一句笑話。
把那些糧食儲備量龐大的大型糧倉,對於老百姓來說更是遙不可及的。因為隋朝對於倉庫的管理和糧食的使用,有著嚴格的法律規定。在和平時期還好,但是到了戰爭時期,這些所謂的規定就成了剝削百姓的借口。
糧倉成為了百姓最大的"負擔"
最經典的例子就是隋煬帝討伐高句麗,當戰爭打響以後,老百姓們面臨的除了戰火摧殘,還有沉重的賦稅,又恰逢連年的天災。然而在這樣的環境下,各大糧倉的糧食儲備量卻還是滿倉的狀態。原因就在於,隋朝的法律對倉庫里的糧食數量有著嚴格的規定,"吏皆懼法,莫肯賑救。"
當時隋朝糧倉的分布圖
於是當時就出現了這麼一幅的景象:有的地方樹皮樹葉都被災民吃光了,兩場里的糧食還是滿倉的狀態。"大災不恤",成為了史書中記載隋朝末年一個常見的現象。
也正因如此,就出現了,在隋朝末年時期,這麼多匪夷所思的奇異景象:一邊隋煬帝在皇宮中歌舞昇平,大擺宴席接待異邦來客,其奢靡豪華令人眼花繚亂;另一邊則是各大倉庫"猶大充韌",百姓卻是難以自給,盼望著義倉賑,官員們卻死守著倉門不肯放糧。
諾大的糧倉卻淪為擺設,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來形容都不為過。
作繭自縛,終嘗惡果
而隋朝這種攥著糧食不撒手的行為,最後也嘗到了惡果。隋朝末年,農民起義遍布全國各地,加入起義的農民越來越多,戰火燃燒著這片土地,而那些見證著隋朝"富庶"的糧倉,成為了各方勢力搶奪的目標。
轟轟烈烈的瓦崗軍
其中最為著名的洛口倉和回洛倉,就成為了聲名遠揚的瓦崗軍的"家底";竇建德佔領了黎陽倉;而李淵則是依靠著永豐倉"發家致富",奪得天下。這些常年滿倉的糧倉,直到隋朝滅亡,都沒能真正的用之於民,而是成為了加速隋朝滅亡的導火索。
那些全國各地的反隋大軍,在攻下一個糧倉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開大倉,賑災民。例如瓦崗軍的"開倉資民之所取";羅藝的"開倉以賑窮乏";還有李淵的"開倉大賑饑民",將民意迅速聚攏起來,隋朝那緊鎖的糧倉,鎖住的還有民心。
結語:其實在大家對馬周說的那句"亦為國家用,至今未盡"津津樂道時,卻不知馬周還說了一句更有深意的話:"國之興亡不由蓄積多少,唯在百姓苦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