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是一個極度信任太監的朝代,對待太監,皇帝一直當成身邊最信任的人,在所有的朝代中,只有北宋的太監經常帶兵打仗,征戰沙場。能把最信任的兵權交給太監,傳遞了一個信號,太監地位何其之高,特別是一直崇文抑武的宋朝,兵權是統治者最放心不下的權力。宋太祖黃袍加身後,一直忌憚同樣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對朝廷內外的大臣,特別是位高權重的大臣,始終有著難以消除的猜忌感。在宋太祖的心目中,反而是太監群體是最不可能篡奪皇位的一個群體。因為宋以前的歷朝歷代,從來沒有太監當皇帝的歷史。應該說,宋太祖的思想是非常深邃的,既然太監永遠當不了皇帝,那就該信任自己身邊這個團隊。
在北宋,太監廣泛參與軍政,這在中國封建皇朝中是少見的,《宋史》記載了北宋43名宦官,其中18人有過帶兵打仗的經歷。太宗時,宦官王繼恩等率軍鎮壓王小波、李順起義;宋神宗時太監李憲、王中正帶兵與西夏作戰;宋徽宗時,大太監童貫、譚慎率兵打過方臘,出征過燕山。不僅如此,童貫曾任樞密院事,負責全國軍政。也就是說,除了皇帝,這位大太監童貫掌握了國家最高軍政權。太監們不但帶兵打仗,廣泛參與軍政活動,還有另外一項差事非他們莫屬,就是負責監視軍隊的職責,在入傳的43名宦官中,明文記載奉命監軍的有6人。除了監視軍隊、武將之外,宦官還有監視大臣、百姓之權力。北宋太監的權力夠大!但是為何在整個宋代,卻沒有出現唐朝或者明朝所謂的「閹禍」?
這就是宋朝統治者的精明之處,在皇帝信任太監的同時,卻從未放鬆過警惕。在制度上,統治者在賦予宦官權力的同時,也對其做了種種限制,嚴厲加以防範。第一、嚴格限制宦官的數量,設立宦官官階。宋太祖在位的時候,太監不過50多人,即使到了北宋後期的宋孝宗在位時,太監也不過250多人。同時,還為宦官設置了特殊的官階,成為區別於文、武官的獨立公務員系統,規定宦官升至一定官階後要麼留在宮中繼續使用,要不必須離開皇宮,該為外朝武官差遣。很多太監到了年限後都申請到地方任武官,這樣,就限制了資深太監弄權。第二、限制宦官干預政事。皇帝公開許可的活動太監可以參加,如果宦官不守本分,超越許可權,往往會受到嚴厲懲辦。就是說,皇帝是宦官權力的調節器,一旦對統治不利,就會馬上收回權力,甚至責罰太監。
第三、嚴禁與朝中大臣來往。宦官既然深得皇帝信任,也就是當仁不讓的權力中心的知情者,皇帝的決策的機密之要務一旦被傳到朝中大臣的耳中,必然會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甚至影響國家政權。所以,在宋朝,嚴禁宦官與大臣交往。總之,宋朝在中國曆朝歷代中,算是一個「制度治國」的典範,雖然宦官分享權力,但統治者始終不忘「祖宗之法」,對宦官加以限制。另外,宋達士大夫的政治力量十分強大,他們恪守法度,決絕抵制宦官勢力,也是沒有發生「閹禍」是原因。
此朝統治者極信任宦官,讓其廣泛參與軍政,為何沒出現「閹禍」?
北宋是一個極度信任太監的朝代,對待太監,皇帝一直當成身邊最信任的人,在所有的朝代中,只有北宋的太監經常帶兵打仗,征戰沙場。
能把最信任的兵權交給太監,傳遞了一個信號,太監地位何其之高,特別是一直崇文抑武的宋朝,兵權是統治者最放心不下的權力。
宋太祖黃袍加身後,一直忌憚同樣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對朝廷內外的大臣,特別是位高權重的大臣,始終有著難以消除的猜忌感。
在宋太祖的心目中,反而是太監群體是最不可能篡奪皇位的一個群體。因為宋以前的歷朝歷代,從來沒有太監當皇帝的歷史。
應該說,宋太祖的思想是非常深邃的,既然太監永遠當不了皇帝,那就該信任自己身邊這個團隊。
在北宋,太監廣泛參與軍政,這在中國封建皇朝中是少見的,《宋史》記載了北宋43名宦官,其中18人有過帶兵打仗的經歷。太宗時,宦官王繼恩等率軍鎮壓王小波、李順起義;宋神宗時太監李憲、王中正帶兵與西夏作戰;宋徽宗時,大太監童貫、譚慎率兵打過方臘,出征過燕山。
不僅如此,童貫曾任樞密院事,負責全國軍政。也就是說,除了皇帝,這位大太監童貫掌握了國家最高軍政權。
太監們不但帶兵打仗,廣泛參與軍政活動,還有另外一項差事非他們莫屬,就是負責監視軍隊的職責,在入傳的43名宦官中,明文記載奉命監軍的有6人。
除了監視軍隊、武將之外,宦官還有監視大臣、百姓之權力。
北宋太監的權力夠大!
但是為何在整個宋代,卻沒有出現唐朝或者明朝所謂的「閹禍」?
這就是宋朝統治者的精明之處,在皇帝信任太監的同時,卻從未放鬆過警惕。
在制度上,統治者在賦予宦官權力的同時,也對其做了種種限制,嚴厲加以防範。
第一、嚴格限制宦官的數量,設立宦官官階。宋太祖在位的時候,太監不過50多人,即使到了北宋後期的宋孝宗在位時,太監也不過250多人。同時,還為宦官設置了特殊的官階,成為區別於文、武官的獨立公務員系統,規定宦官升至一定官階後要麼留在宮中繼續使用,要不必須離開皇宮,該為外朝武官差遣。
很多太監到了年限後都申請到地方任武官,這樣,就限制了資深太監弄權。
第二、限制宦官干預政事。皇帝公開許可的活動太監可以參加,如果宦官不守本分,超越許可權,往往會受到嚴厲懲辦。就是說,皇帝是宦官權力的調節器,一旦對統治不利,就會馬上收回權力,甚至責罰太監。
第三、嚴禁與朝中大臣來往。宦官既然深得皇帝信任,也就是當仁不讓的權力中心的知情者,皇帝的決策的機密之要務一旦被傳到朝中大臣的耳中,必然會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甚至影響國家政權。所以,在宋朝,嚴禁宦官與大臣交往。
總之,宋朝在中國曆朝歷代中,算是一個「制度治國」的典範,雖然宦官分享權力,但統治者始終不忘「祖宗之法」,對宦官加以限制。另外,宋達士大夫的政治力量十分強大,他們恪守法度,決絕抵制宦官勢力,也是沒有發生「閹禍」是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