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剛到上海,工作、生活、感情……遭遇了人生的各種不幸,那是一個讀書會現場,我認識一個人,她告訴我,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她告訴我,臣服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定靜可以化解一切災難。3年前,從越南回來,帶著一份慶幸和盲目,我欣喜地分享著自己對某人的崇拜和喜歡,我遇到一個人。她告訴我,你是獨一無二的,你喜歡的人很優秀,可你有你的特點。2年前,我遇到一個人,從工作、生活、職場到情感,人生導師一般地給與我新的認知。1年前,我遇到一個人,我認真閱讀他的每一篇文章,他讓我知道,保持進步與單身,直到遇見那個對的人,他讓我知道,等不早不晚,等恰逢其時,等靈魂震顫,而不是燒完美好青春換一個老伴。最近有一種感悟,你之所以成為今天的你,全在於自己的選擇。而直到這兩天我忽然發覺,努力會讓你成才,而真正讓你成長的是眼界。而眼界這種東西,它真的不是與生俱來的,不是努力就可以擁有的,而是需要在某個時刻,某個際遇中,某些人帶給你的。來到上海的第四年,才逐漸有一種活得通透的感覺。這一路走來,感恩我生命中的那些貴人們,小新、旭芳姐姐、智仔大叔,還有衩姐。你們給予我的,是我自己可能終其一生,苦思冥想,都無法自己擁有的東西——眼界。《肖申克的救贖》上映25周年,而這部電影自從大學時代起,就一直保存在我電腦深處。昨晚拿出來再看了一遍。這次感受給我最深的不是堅持,不是那句「要麼忙著死,要麼忙著生……」
而是安迪的眼界,安迪對瑞德的改變。肖申克監獄本是一個殘酷的地方,但在這裡關了50年的布魯斯,因為已經習慣了這裡的人們,這裡的關係,每天在圖書館整理圖書,然後睡前推著滿車的圖書經過一個個牢房門口,問有沒有人要看書。同樣的動作,同樣的話,同樣的表情,面對同樣的人,日復一日。等到終於可以離開這裡,重獲自由那天,他反而無法適應外面的世界,而選擇自殺。瑞德說得對,布魯斯被體制化了。一個環境從你最開始懼怕,到適應,然後變得依賴它。監獄像一個惡魔一樣吞噬了每個人的心智,這裡的人們沒有喜怒哀樂,他們對明天毫無期待。忽然想起《奇葩說》的一期辯題:如果有可以忘記所有痛苦的忘情水,要不要喝?我對詹青雲的論點印象深刻。她列舉了《美麗新世界》里營造的那個世界,每個人感覺不到傷痛,整個世界只剩下麻木的快樂。而有時候,麻木的快樂和肖申克監獄裡麻木的痛苦是相似的。瑞德也是如此。他甚至認為,希望是可怕的東西,在肖申克監獄這樣一個冷漠、殘酷,每個人近乎麻木的世界裡,每個人似乎認為,只有這裡才是最安全的,外面的世界才可怕,事實確實如此,如果不是安迪,瑞德被假釋之後,也會走上布魯斯的老路。但是,瑞德遇到了安迪。他告訴他這個世界上有個地方,叫做芝華塔內歐,那是個被太平洋環抱的小島,那是個可以忘記過去的地方,那裡有真正的自由。
他告訴他,希望是好東西,也許是最好的東西,而好的東西,永遠不會消逝。當看到電影結尾,兩位20多年的老友終於手握在一起時,真的忍不住淚盈眼眶。感動於自由的力量,更感動於安迪的眼界,拯救了一個靈魂,獲得了一個朋友。而那座肖申克監獄多麼像我們習以為常的任何舒適的環境啊!你周圍的人,都麻木地打卡上班下班,能摸魚就摸魚,能偷懶就偷懶,漸漸地你也失去了奮鬥的動力,迷失了自己的方向,然後得過且過,渾渾噩噩,過了庸碌的一生。我想起在高速公路做收費員的大姐,35歲被辭退,哭著說,我除了收費什麼都不會啊……我想起,小學時代特別佩服的每次都考第一名的女生,如今卻在家裡做起家庭主婦,沒有經濟來源,過得極其不體面的日子……我也想起,我吃了一輩子苦的母親,即便現在我有能力讓她過得好一些,她仍然處處節省……如果在很早的時候,有人可以給與他們一些點醒,讓他們知道,外面的世界,他們的人生、理念和思想一定截然不同。記得學習琵琶的時候,老師告訴我,人是有肌肉記憶的,熟能生巧,當你練得多了,就發現,不用看,就可以很容易地按准某個音。而人的思維也是有肌肉記憶的。電影中,當瑞德被安排在超市工作時,每次上洗手間都要不由自主地報備,這是40年的監獄時光形成的習慣。而當他來到空無一人的曠野,找到安迪的信時,明明知道不會有人,卻也總會環顧四周,這也是身處監獄時,而形成的謹慎心理。多麼像我們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人,因為習慣,因為慣性,而安於現狀,不再努力,不再前進,不再創新,雖然人還活著,可是心已經死去。
而這樣的人,或許真的不是他們不想努力,不想突出重圍,而是,他們缺少一個機會,缺少一個點醒,缺少一個喚醒他們的眼界。最近看到詹青雲的一次辯論,辯題叫做:自身努力更重要,還是外部機遇更重要?她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她在貴州長大,人生中的啟蒙導師是兩個鄰居,他們是60年代上海的知識青年,因為上山下鄉運動去到貴州。詹青雲在他們家做數學題,一步步長大,而到很多年後才明白,這份和上一代大學生和老知識分子的相遇,是一種多麼珍貴的際遇。他們給她一種東西叫眼界。在那個年紀,當身邊所有人都說,只有學不好的理科的人才去讀文科,在大家都勸她去讀理科的時候,他們告訴她,堅持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雖然最後能夠去香港,是因為付出了努力,香港在貴州招生,可她踏上這條路,擁有這個意識,是從那份機會開始。詹青雲最後總結到:這世界有一種很無奈的東西,無論怎樣靠自身的努力改變不了,而需要一個人點醒,這個東西叫眼界。一個人能不能抓住際遇,有時候真的不怪自己,而怪機遇。在衩姐的文章中,看到一條讀者留言:如果沒有你,我大概已經滿足於目前的生活,逐漸變成鬆弛俗氣的女人。謝謝你讓我知道,外面有更大更美更殘酷的世界,讓我有動力保持進步與單身。進步是想有一天離自己想要的生活更近。單身是相信終能遇見那個對的人。讓一個人過最差生活的,絕不是窮,而是眼界和貧窮的慣性。你只會過最差的生活,於是拒絕相信會有任何更好的選擇。很多人知道,即便再怎麼努力,也無法過上精英的生活,也許終其一生都買不起一塊48萬的手錶,但你可以通過努力買一塊10萬塊的不是嗎?而最重要的是,有人告訴你,你值得擁有10萬塊的手錶。《新周刊》是我最喜歡的一本雜誌,偶爾看到他們的招聘信息,非常有趣,裡面有兩個問題,對你影響最大的5本書是什麼?你當前在讀的書是什麼?認真回想,對我影響最大的幾本書應該是:張德芬《遇見未知的自己》米奇·阿爾博姆《相約星期二》蔣勛《孤獨六講》王欣《在不安的世界裡安靜地活》王欣《北京女子圖鑑》茨威格《昨日的世界》至少現在如此。我非常感恩,這一路走來能遇到這麼給我眼界的人,也非常感恩自己對閱讀和寫作的熱愛。如果你身邊沒有這樣的人,那就去閱讀吧!
有時候真的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缺少眼界
4年前,剛到上海,工作、生活、感情……遭遇了人生的各種不幸,那是一個讀書會現場,我認識一個人,她告訴我,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
她告訴我,臣服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定靜可以化解一切災難。
3年前,從越南回來,帶著一份慶幸和盲目,我欣喜地分享著自己對某人的崇拜和喜歡,我遇到一個人。她告訴我,你是獨一無二的,你喜歡的人很優秀,可你有你的特點。
2年前,我遇到一個人,從工作、生活、職場到情感,人生導師一般地給與我新的認知。
1年前,我遇到一個人,我認真閱讀他的每一篇文章,他讓我知道,保持進步與單身,直到遇見那個對的人,他讓我知道,等不早不晚,等恰逢其時,等靈魂震顫,而不是燒完美好青春換一個老伴。
最近有一種感悟,你之所以成為今天的你,全在於自己的選擇。
而直到這兩天我忽然發覺,努力會讓你成才,而真正讓你成長的是眼界。
而眼界這種東西,它真的不是與生俱來的,不是努力就可以擁有的,而是需要在某個時刻,某個際遇中,某些人帶給你的。
來到上海的第四年,才逐漸有一種活得通透的感覺。
這一路走來,感恩我生命中的那些貴人們,小新、旭芳姐姐、智仔大叔,還有衩姐。
你們給予我的,是我自己可能終其一生,苦思冥想,都無法自己擁有的東西——眼界。
《肖申克的救贖》上映25周年,而這部電影自從大學時代起,就一直保存在我電腦深處。昨晚拿出來再看了一遍。這次感受給我最深的不是堅持,不是那句「要麼忙著死,要麼忙著生……」
而是安迪的眼界,安迪對瑞德的改變。
肖申克監獄本是一個殘酷的地方,但在這裡關了50年的布魯斯,因為已經習慣了這裡的人們,這裡的關係,每天在圖書館整理圖書,然後睡前推著滿車的圖書經過一個個牢房門口,問有沒有人要看書。
同樣的動作,同樣的話,同樣的表情,面對同樣的人,日復一日。
等到終於可以離開這裡,重獲自由那天,他反而無法適應外面的世界,而選擇自殺。
瑞德說得對,布魯斯被體制化了。
一個環境從你最開始懼怕,到適應,然後變得依賴它。
監獄像一個惡魔一樣吞噬了每個人的心智,這裡的人們沒有喜怒哀樂,他們對明天毫無期待。
忽然想起《奇葩說》的一期辯題:如果有可以忘記所有痛苦的忘情水,要不要喝?
我對詹青雲的論點印象深刻。
她列舉了《美麗新世界》里營造的那個世界,每個人感覺不到傷痛,整個世界只剩下麻木的快樂。
而有時候,麻木的快樂和肖申克監獄裡麻木的痛苦是相似的。
瑞德也是如此。
他甚至認為,希望是可怕的東西,在肖申克監獄這樣一個冷漠、殘酷,每個人近乎麻木的世界裡,每個人似乎認為,只有這裡才是最安全的,外面的世界才可怕,事實確實如此,如果不是安迪,瑞德被假釋之後,也會走上布魯斯的老路。
但是,瑞德遇到了安迪。
他告訴他這個世界上有個地方,叫做芝華塔內歐,那是個被太平洋環抱的小島,那是個可以忘記過去的地方,那裡有真正的自由。
他告訴他,希望是好東西,也許是最好的東西,而好的東西,永遠不會消逝。
當看到電影結尾,兩位20多年的老友終於手握在一起時,真的忍不住淚盈眼眶。
感動於自由的力量,更感動於安迪的眼界,拯救了一個靈魂,獲得了一個朋友。
而那座肖申克監獄多麼像我們習以為常的任何舒適的環境啊!
你周圍的人,都麻木地打卡上班下班,能摸魚就摸魚,能偷懶就偷懶,漸漸地你也失去了奮鬥的動力,迷失了自己的方向,然後得過且過,渾渾噩噩,過了庸碌的一生。
我想起在高速公路做收費員的大姐,35歲被辭退,哭著說,我除了收費什麼都不會啊……
我想起,小學時代特別佩服的每次都考第一名的女生,如今卻在家裡做起家庭主婦,沒有經濟來源,過得極其不體面的日子……
我也想起,我吃了一輩子苦的母親,即便現在我有能力讓她過得好一些,她仍然處處節省……
如果在很早的時候,有人可以給與他們一些點醒,讓他們知道,外面的世界,他們的人生、理念和思想一定截然不同。
記得學習琵琶的時候,老師告訴我,人是有肌肉記憶的,熟能生巧,當你練得多了,就發現,不用看,就可以很容易地按准某個音。
而人的思維也是有肌肉記憶的。
電影中,當瑞德被安排在超市工作時,每次上洗手間都要不由自主地報備,這是40年的監獄時光形成的習慣。
而當他來到空無一人的曠野,找到安迪的信時,明明知道不會有人,卻也總會環顧四周,這也是身處監獄時,而形成的謹慎心理。
多麼像我們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人,因為習慣,因為慣性,而安於現狀,不再努力,不再前進,不再創新,雖然人還活著,可是心已經死去。
而這樣的人,或許真的不是他們不想努力,不想突出重圍,而是,他們缺少一個機會,缺少一個點醒,缺少一個喚醒他們的眼界。
最近看到詹青雲的一次辯論,辯題叫做:自身努力更重要,還是外部機遇更重要?
她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她在貴州長大,人生中的啟蒙導師是兩個鄰居,他們是60年代上海的知識青年,因為上山下鄉運動去到貴州。
詹青雲在他們家做數學題,一步步長大,而到很多年後才明白,這份和上一代大學生和老知識分子的相遇,是一種多麼珍貴的際遇。
他們給她一種東西叫眼界。
在那個年紀,當身邊所有人都說,只有學不好的理科的人才去讀文科,在大家都勸她去讀理科的時候,他們告訴她,堅持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雖然最後能夠去香港,是因為付出了努力,香港在貴州招生,可她踏上這條路,擁有這個意識,是從那份機會開始。
詹青雲最後總結到:這世界有一種很無奈的東西,無論怎樣靠自身的努力改變不了,而需要一個人點醒,這個東西叫眼界。
一個人能不能抓住際遇,有時候真的不怪自己,而怪機遇。
在衩姐的文章中,看到一條讀者留言:
如果沒有你,我大概已經滿足於目前的生活,逐漸變成鬆弛俗氣的女人。
謝謝你讓我知道,外面有更大更美更殘酷的世界,讓我有動力保持進步與單身。
進步是想有一天離自己想要的生活更近。
單身是相信終能遇見那個對的人。
讓一個人過最差生活的,絕不是窮,而是眼界和貧窮的慣性。
你只會過最差的生活,於是拒絕相信會有任何更好的選擇。
很多人知道,即便再怎麼努力,也無法過上精英的生活,也許終其一生都買不起一塊48萬的手錶,但你可以通過努力買一塊10萬塊的不是嗎?
而最重要的是,有人告訴你,你值得擁有10萬塊的手錶。
《新周刊》是我最喜歡的一本雜誌,偶爾看到他們的招聘信息,非常有趣,裡面有兩個問題,對你影響最大的5本書是什麼?你當前在讀的書是什麼?
認真回想,對我影響最大的幾本書應該是:
張德芬《遇見未知的自己》
米奇·阿爾博姆《相約星期二》
蔣勛《孤獨六講》
王欣《在不安的世界裡安靜地活》
王欣《北京女子圖鑑》
茨威格《昨日的世界》
至少現在如此。
我非常感恩,這一路走來能遇到這麼給我眼界的人,也非常感恩自己對閱讀和寫作的熱愛。
如果你身邊沒有這樣的人,那就去閱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