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都城的選擇,需要將軍事、經濟、地理條件等各種因素綜合起來考慮,而朱元璋一開始選擇的南京城,背靠鐘山,面臨長江,龍盤虎踞,地理位置十分險要;更關鍵的是,南京城所在的江南地區,是當時全國的經濟重心,這裡不僅盛產糧食,而且還有著發達的製鹽業、紡織業,正所謂「天下財富出於東南,而金陵為其會」。
可以說,從地理條件和經濟上看,南京城是極適合建都的。然而,永樂十九年,即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卻不顧朝中大臣的反對,執意遷都北京,這是為什麼呢?
建都南京,不利於部署和調動軍隊
朱元璋在位期間,雖說早已打下元大都,且迫使元順帝北逃,不過漠北蒙古一直以來都是明朝最大的威脅。於是,朱元璋為了應對該威脅,就選擇分封諸子鎮守邊疆,燕王朱棣正是當時抵禦蒙古軍南下的主力軍。
建文帝朱允炆繼位後,翰林學士黃子澄謀議削藩,朱允炆也認為「擁重兵,多不法」。於是,至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六月,朱允炆已先後削了五個藩王,並準備向燕王朱棣開刀。朱棣富有野心,自不甘如此,於是,同年七月,朱棣指責朝中大臣齊泰、黃子澄等人為奸臣,又援引朱元璋《組訓》中關於藩王有權向朝廷索要奸臣的規定,以清君側為名,舉兵反叛,號為「靖難」。
經過三年多的戰爭,朱棣攻入南京,並一舉奪得大明政權。而朱棣原本是在北方抵禦蒙元入侵的,當朱棣舉兵南下時,也就意味著北方前線沒有足夠的兵力抵禦蒙古大軍。
這時候,在北方建立戰爭大本營也成了迫在眉睫的大事,於是,即位之初,朱棣詔「以北平為北京」,稱之為「行在(陪都)」。
從軍事的角度看,南京偏於江左,距離和蒙元作戰的北方前線太遠,不利於朝廷部署和指揮,也不利於調動軍隊。而在都城遷往北京之前,朱棣也是五次親征抗擊蒙古。因此,在這種軍事背景之下,出於抵禦蒙元入侵的需要,朱棣有必要遷都北京,所謂「天子守國門」之說法也由此而來。
和南京相比,北京才是朱棣的「大本營」
朱元璋定都南京的理由相當之多,而其中很重要一個原因,在於朱元璋的統治集團或者說開國功臣們,幾乎都是淮西人。所以當朱元璋有定都開封、洛陽的想法時,由於許多開國功臣的勢力皆在淮西,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這部分大臣就會紛紛進言勸阻。
但朱棣不同,朱棣的龍興之地是北京,其部下也大多來自北方,他們不太習慣南京的氣候,所以在朱棣即位之初,朱棣的許多舊部下就建議將大明都城遷至北京。
例如,當時的禮部尚書李志剛就進言說:
「自昔帝王或起布衣平定天下,或由外藩入承大統,而於肇跡之地皆有升崇,切見北平布政司實皇上承運興王之地,宜尊太祖皇帝中都之制,立為京都。」
簡而言之,朱棣部下的家人、勢力和影響力等皆在北方,若朱棣遷都北京,他們的利益將得到最大化。於是,這部分北方大臣就經常在朱棣面前進言,懇求朱棣遷都北京。而朱棣最後決定遷都北京,實際上也和這部分來自北方的大臣有很大關係。
北京符合建都的各種條件
從地理位置上看,北京地處華北平原和太行山脈、燕山山脈的交接部位,東距渤海一百五十餘公里,東南部為平原,西部、北部和東北部均為山地。而當時明朝的敵人主要來自北方、西北方,從這個層面看,北京的地理位置也相當有利。而從北京的地形來看,它是依山襟海、地勢雄偉,也是作為都城的上上之選。更關鍵的是,北京還是一個交通要塞,誠如孫承澤所言:
「幽燕自昔稱雄。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南襟河濟,北枕居庸。……真定以北至於永平,關口不下百十,而居庸、紫荊、山海、喜峰、古北、黃花鎮險阨尤著。會通朝運便利,天津又通海運,誠萬古帝王之都。」
在古人看來,北京可是一個交通要塞,北可進蒙古,東可進東北,南可入華北,還有居庸關、山海關等險峻關卡把守著,如此好的位置,可以說是一個絕佳的建都之地。
朱棣得位不正
朱棣是搶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在當時,這是名不正言不順的,雖說朱棣以血腥手段威懾住舊臣,但朱允炆的舊臣豈會人人都真心實意擁戴他?而且,朱棣對待朱允炆舊臣的血腥手段,也讓南京民眾打心裡不喜歡這個來位不正的皇帝。朱棣在北京生活了二三十年,他對北京的感情,自然非陌生的南京城所能比擬的,因此,從情感上看,朱棣更喜歡將北京作為大明的都城。
明成祖朱棣
於是,永樂十九年,即公元1421年,朱棣就正式將國都遷往北京。這是明朝歷史上的一件大事,遷都北京後,「以天子備邊」,由此大大提升了明朝在北方的軍事力量,這對於維護北方邊境的安全,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為何執意遷都,將都城定在北京呢?
一般而言,都城的選擇,需要將軍事、經濟、地理條件等各種因素綜合起來考慮,而朱元璋一開始選擇的南京城,背靠鐘山,面臨長江,龍盤虎踞,地理位置十分險要;更關鍵的是,南京城所在的江南地區,是當時全國的經濟重心,這裡不僅盛產糧食,而且還有著發達的製鹽業、紡織業,正所謂「天下財富出於東南,而金陵為其會」。
可以說,從地理條件和經濟上看,南京城是極適合建都的。然而,永樂十九年,即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卻不顧朝中大臣的反對,執意遷都北京,這是為什麼呢?
建都南京,不利於部署和調動軍隊
朱元璋在位期間,雖說早已打下元大都,且迫使元順帝北逃,不過漠北蒙古一直以來都是明朝最大的威脅。於是,朱元璋為了應對該威脅,就選擇分封諸子鎮守邊疆,燕王朱棣正是當時抵禦蒙古軍南下的主力軍。
建文帝朱允炆繼位後,翰林學士黃子澄謀議削藩,朱允炆也認為「擁重兵,多不法」。於是,至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六月,朱允炆已先後削了五個藩王,並準備向燕王朱棣開刀。朱棣富有野心,自不甘如此,於是,同年七月,朱棣指責朝中大臣齊泰、黃子澄等人為奸臣,又援引朱元璋《組訓》中關於藩王有權向朝廷索要奸臣的規定,以清君側為名,舉兵反叛,號為「靖難」。
經過三年多的戰爭,朱棣攻入南京,並一舉奪得大明政權。而朱棣原本是在北方抵禦蒙元入侵的,當朱棣舉兵南下時,也就意味著北方前線沒有足夠的兵力抵禦蒙古大軍。
這時候,在北方建立戰爭大本營也成了迫在眉睫的大事,於是,即位之初,朱棣詔「以北平為北京」,稱之為「行在(陪都)」。
從軍事的角度看,南京偏於江左,距離和蒙元作戰的北方前線太遠,不利於朝廷部署和指揮,也不利於調動軍隊。而在都城遷往北京之前,朱棣也是五次親征抗擊蒙古。因此,在這種軍事背景之下,出於抵禦蒙元入侵的需要,朱棣有必要遷都北京,所謂「天子守國門」之說法也由此而來。
和南京相比,北京才是朱棣的「大本營」
朱元璋定都南京的理由相當之多,而其中很重要一個原因,在於朱元璋的統治集團或者說開國功臣們,幾乎都是淮西人。所以當朱元璋有定都開封、洛陽的想法時,由於許多開國功臣的勢力皆在淮西,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這部分大臣就會紛紛進言勸阻。
但朱棣不同,朱棣的龍興之地是北京,其部下也大多來自北方,他們不太習慣南京的氣候,所以在朱棣即位之初,朱棣的許多舊部下就建議將大明都城遷至北京。
例如,當時的禮部尚書李志剛就進言說:
「自昔帝王或起布衣平定天下,或由外藩入承大統,而於肇跡之地皆有升崇,切見北平布政司實皇上承運興王之地,宜尊太祖皇帝中都之制,立為京都。」
簡而言之,朱棣部下的家人、勢力和影響力等皆在北方,若朱棣遷都北京,他們的利益將得到最大化。於是,這部分北方大臣就經常在朱棣面前進言,懇求朱棣遷都北京。而朱棣最後決定遷都北京,實際上也和這部分來自北方的大臣有很大關係。
北京符合建都的各種條件
從地理位置上看,北京地處華北平原和太行山脈、燕山山脈的交接部位,東距渤海一百五十餘公里,東南部為平原,西部、北部和東北部均為山地。而當時明朝的敵人主要來自北方、西北方,從這個層面看,北京的地理位置也相當有利。而從北京的地形來看,它是依山襟海、地勢雄偉,也是作為都城的上上之選。更關鍵的是,北京還是一個交通要塞,誠如孫承澤所言:
「幽燕自昔稱雄。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南襟河濟,北枕居庸。……真定以北至於永平,關口不下百十,而居庸、紫荊、山海、喜峰、古北、黃花鎮險阨尤著。會通朝運便利,天津又通海運,誠萬古帝王之都。」
在古人看來,北京可是一個交通要塞,北可進蒙古,東可進東北,南可入華北,還有居庸關、山海關等險峻關卡把守著,如此好的位置,可以說是一個絕佳的建都之地。
朱棣得位不正
朱棣是搶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在當時,這是名不正言不順的,雖說朱棣以血腥手段威懾住舊臣,但朱允炆的舊臣豈會人人都真心實意擁戴他?而且,朱棣對待朱允炆舊臣的血腥手段,也讓南京民眾打心裡不喜歡這個來位不正的皇帝。朱棣在北京生活了二三十年,他對北京的感情,自然非陌生的南京城所能比擬的,因此,從情感上看,朱棣更喜歡將北京作為大明的都城。
明成祖朱棣
於是,永樂十九年,即公元1421年,朱棣就正式將國都遷往北京。這是明朝歷史上的一件大事,遷都北京後,「以天子備邊」,由此大大提升了明朝在北方的軍事力量,這對於維護北方邊境的安全,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