籠罩在中華大地上達數月之久的疫情硝煙已漸漸彌散,疫情中發生的醫患故事仍然值得記錄。在協和人全力保障下平穩運行的醫院大後方雖不像抗疫前線那樣戰火瀰漫,也隱藏著許許多多的驚心動魄。這一個個真實鮮活的病例故事,發生在神經外科,也發生在每個臨床科室。協和人在各種困難和重重壓力下,依然保持著一顆守護患者健康的赤子之心。
疫情期間,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尤為不易。神經外科與多學科團隊協作,奮力搶救了一位生命危在旦夕的急性腦出血孕媽媽。32歲的陳女士懷孕35周,原本沉浸在迎接新生命喜悅中的她,卻猝不及防迎來了命運的巨大轉折。2020年4月7日凌晨,她在睡眠中突然出現了頭痛、嘔吐、眩暈的癥狀,被家人緊急送至協和急診科。急診科於早上5時接診後,發現患者已昏迷,血壓高達180/90mmHg。值班醫生進行了緊急的CT檢查,結果提示右側額頂顳部硬膜下血腫、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腦中線嚴重偏移,並出現腦疝。腦疝形成後壓迫呼吸循環中樞,呼吸心跳隨時都可能停止,陳女士已是命懸一線。
由於陳女士還是位孕媽媽,她本人和寶寶的情況更是令每一位醫護人員感到揪心。時間就是生命,而且是兩條生命。急診科迅速組織神經外科、婦產科、兒科、麻醉科手術室、重症醫學科等多學科專家進行會診,認為患者妊娠合併急性腦出血,考慮有腦血管畸形的可能,即她的顱腦中存在易破裂出血的畸形發育血管。此時的陳女士已經完全昏迷,出現腦疝,一側瞳孔散大固定,病情極其危重。緊急多學科會診決定立即啟動「急診手術綠色通道」,並迅速確定了救治方案:
首先由產科為患者行剖宮產手術,再由神經外科開顱,進行顱內血腫清除術、血管畸形切除和去骨瓣減壓手術。
一場生命接力行動迅速展開。當日早7時,孕媽媽被推上了手術台。產科宋亦軍教授帶領湯萍萍、梁碩醫師團隊進行剖宮產手術,打開宮腔後發現有胎盤早剝現象,醫生們憑藉精湛技術在30分鐘內有驚無險地完成了手術。在響亮的哭聲中,產科和兒科NICU的醫護人員對這個來之不易的寶寶進行了快速評估,雖然其出生體重僅有1815克,但確實是一個健康的小寶寶。
孩子的順利誕生,讓正與死神賽跑的醫護人員緊繃的神經得到稍許放鬆,繼而專註於媽媽的搶救。神經外科馬文斌教授、魏俊吉教授、張笑醫師等立刻進行開顱手術,經過6個小時的緊張奮戰,徹底清除了顱內血腫,切除了深部畸形血管團。術後,患者被送往重症醫學科病房。
▲出生於4月7日的陳女士寶寶照片。
後期,神經外科、重症醫學科、產科、兒科NICU等科室協同工作,開展了腦出血術後產婦和早產兒的「雙線作戰」。擺在醫護人員面前的,是產婦的容量管理、產褥熱、腦疝後顱內壓增高及腦水腫,以及新生兒的肺部管理、營養補充等道道難關,最終都通過他們堅持不懈的努力逐一闖過。在術後第10天,陳女士的家人同時盼來了兩個好消息:出生時僅有3斤多的早產寶寶情況穩定,且長勢喜人,可以健康地出院了;陳女士也在當天從重症醫學科轉入了神經外科病房監護室,這使關心她的人們見到了曙光。術後近2周時,她竟奇蹟般地清醒了,拔除氣管插管後,肢體活動及語言均無障礙,進入了快速的恢復過程。
在治療過程中,由於產婦術後體溫波動大,除了藥物治療外,有時還需要進行物理降溫。魏俊吉教授查房時特彆強調,由於病人處於產褥期,物理降溫應盡量使用溫水擦浴。於是護理人員每次都打好溫水,耐心細緻地為患者一遍遍擦拭全身,細微之處盡顯醫者仁心。看著這位新晉媽媽逐漸恢復健康,醫護人員從心底為她感到高興。她的意識恢復後,逐漸開始說話和溝通,神經外科專門安排了探視視頻,讓她可以與寶寶互動,為母則剛,患者頑強的生命力和積極向上的表現,也激勵了醫護人員更加努力地工作,為她重拾健康。
▲神經外科醫護人員協助陳女士下床活動,特別在輪椅上鋪設被褥保暖。
醫患攜手共抗病魔,終於創造了生命奇蹟。4月28日,術後3周恢復良好的陳女士順利出院,轉入康復醫院進一步治療。這個發生在特殊時期的生命故事,讓身處其中的每個人都感受到,醫患之間、親人之間愛的傳遞,可以產生突破生命極限的巨大力量。
▲術後恢復良好的陳女士。
疫情期間,為了降低感染風險,神經外科病房執行零家屬陪伴,醫護人員在做好治療工作的同時,也為患者提供了全方位的生活照護。92歲高齡的李爺爺是一位右側額頂顳枕部硬膜下血腫患者,體型偏瘦又有肺部疾病史,術後護理難度增加。住院期間,護理人員每日定時為他洗漱擦拭,更換衣物,翻身拍背,協助咳痰。病情穩定後,醫護人員每日協助李爺爺坐輪椅下床活動兩次。從最開始需要四五個人一起攙扶下床,到後來可以在攙扶下自行走動一段距離,李爺爺的病情在精心呵護下一天天好轉,他康復的過程也是醫護人員不斷付出愛和陪伴得到收穫的過程。
▲神經外科醫護人員攙扶李爺爺下床走動。
疫情期間,神經外科不僅收治了很多本專科的急診患者,還配合兄弟科室對複合傷患者進行救治。樊女士是位孕早期車禍外傷患者,除了輕微頭部外傷外,下頜骨骨折是傷後的主要難題。她的病情涉及口腔科、神經外科和產科多個專科,口腔科醫生為患者行下頜骨骨折切開複位內固定術後,患者轉入神經外科病房進行後續治療和護理。由於口腔外傷的護理具有特殊性,神經外科急重症團隊積極聯繫口腔科醫護人員,學習護理重點、認真關注和記錄患者病情變化,隨時與口腔科和產科保持聯繫,全力保證孕媽媽的安全。
疫情中發生的故事很多,以上僅是神經外科治病救人故事中的寥寥數例。據不完全統計,疫情發生以來的幾個月,除常規手術外,神經外科共救治急診危重症患者20餘人,施行急診手術近30台。科室在醫院的統籌部署下,勇擔責任和使命,圓滿完成了疫情防控和醫療救治任務,築起患者生命健康的牢固防線,為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了應有力量。
文字/王晶 薄紅梅 張毅
圖片/神經外科 患者家屬提供
監製/張抒揚 主編/陳明雁
編輯/王璐
做疫情中神經外科急危重症患者的守護者
籠罩在中華大地上達數月之久的疫情硝煙已漸漸彌散,疫情中發生的醫患故事仍然值得記錄。在協和人全力保障下平穩運行的醫院大後方雖不像抗疫前線那樣戰火瀰漫,也隱藏著許許多多的驚心動魄。這一個個真實鮮活的病例故事,發生在神經外科,也發生在每個臨床科室。協和人在各種困難和重重壓力下,依然保持著一顆守護患者健康的赤子之心。
疫情期間,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尤為不易。神經外科與多學科團隊協作,奮力搶救了一位生命危在旦夕的急性腦出血孕媽媽。32歲的陳女士懷孕35周,原本沉浸在迎接新生命喜悅中的她,卻猝不及防迎來了命運的巨大轉折。2020年4月7日凌晨,她在睡眠中突然出現了頭痛、嘔吐、眩暈的癥狀,被家人緊急送至協和急診科。急診科於早上5時接診後,發現患者已昏迷,血壓高達180/90mmHg。值班醫生進行了緊急的CT檢查,結果提示右側額頂顳部硬膜下血腫、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腦中線嚴重偏移,並出現腦疝。腦疝形成後壓迫呼吸循環中樞,呼吸心跳隨時都可能停止,陳女士已是命懸一線。
由於陳女士還是位孕媽媽,她本人和寶寶的情況更是令每一位醫護人員感到揪心。時間就是生命,而且是兩條生命。急診科迅速組織神經外科、婦產科、兒科、麻醉科手術室、重症醫學科等多學科專家進行會診,認為患者妊娠合併急性腦出血,考慮有腦血管畸形的可能,即她的顱腦中存在易破裂出血的畸形發育血管。此時的陳女士已經完全昏迷,出現腦疝,一側瞳孔散大固定,病情極其危重。緊急多學科會診決定立即啟動「急診手術綠色通道」,並迅速確定了救治方案:
首先由產科為患者行剖宮產手術,再由神經外科開顱,進行顱內血腫清除術、血管畸形切除和去骨瓣減壓手術。
一場生命接力行動迅速展開。當日早7時,孕媽媽被推上了手術台。產科宋亦軍教授帶領湯萍萍、梁碩醫師團隊進行剖宮產手術,打開宮腔後發現有胎盤早剝現象,醫生們憑藉精湛技術在30分鐘內有驚無險地完成了手術。在響亮的哭聲中,產科和兒科NICU的醫護人員對這個來之不易的寶寶進行了快速評估,雖然其出生體重僅有1815克,但確實是一個健康的小寶寶。
孩子的順利誕生,讓正與死神賽跑的醫護人員緊繃的神經得到稍許放鬆,繼而專註於媽媽的搶救。神經外科馬文斌教授、魏俊吉教授、張笑醫師等立刻進行開顱手術,經過6個小時的緊張奮戰,徹底清除了顱內血腫,切除了深部畸形血管團。術後,患者被送往重症醫學科病房。
▲出生於4月7日的陳女士寶寶照片。
後期,神經外科、重症醫學科、產科、兒科NICU等科室協同工作,開展了腦出血術後產婦和早產兒的「雙線作戰」。擺在醫護人員面前的,是產婦的容量管理、產褥熱、腦疝後顱內壓增高及腦水腫,以及新生兒的肺部管理、營養補充等道道難關,最終都通過他們堅持不懈的努力逐一闖過。在術後第10天,陳女士的家人同時盼來了兩個好消息:出生時僅有3斤多的早產寶寶情況穩定,且長勢喜人,可以健康地出院了;陳女士也在當天從重症醫學科轉入了神經外科病房監護室,這使關心她的人們見到了曙光。術後近2周時,她竟奇蹟般地清醒了,拔除氣管插管後,肢體活動及語言均無障礙,進入了快速的恢復過程。
在治療過程中,由於產婦術後體溫波動大,除了藥物治療外,有時還需要進行物理降溫。魏俊吉教授查房時特彆強調,由於病人處於產褥期,物理降溫應盡量使用溫水擦浴。於是護理人員每次都打好溫水,耐心細緻地為患者一遍遍擦拭全身,細微之處盡顯醫者仁心。看著這位新晉媽媽逐漸恢復健康,醫護人員從心底為她感到高興。她的意識恢復後,逐漸開始說話和溝通,神經外科專門安排了探視視頻,讓她可以與寶寶互動,為母則剛,患者頑強的生命力和積極向上的表現,也激勵了醫護人員更加努力地工作,為她重拾健康。
▲神經外科醫護人員協助陳女士下床活動,特別在輪椅上鋪設被褥保暖。
醫患攜手共抗病魔,終於創造了生命奇蹟。4月28日,術後3周恢復良好的陳女士順利出院,轉入康復醫院進一步治療。這個發生在特殊時期的生命故事,讓身處其中的每個人都感受到,醫患之間、親人之間愛的傳遞,可以產生突破生命極限的巨大力量。
▲術後恢復良好的陳女士。
疫情期間,為了降低感染風險,神經外科病房執行零家屬陪伴,醫護人員在做好治療工作的同時,也為患者提供了全方位的生活照護。92歲高齡的李爺爺是一位右側額頂顳枕部硬膜下血腫患者,體型偏瘦又有肺部疾病史,術後護理難度增加。住院期間,護理人員每日定時為他洗漱擦拭,更換衣物,翻身拍背,協助咳痰。病情穩定後,醫護人員每日協助李爺爺坐輪椅下床活動兩次。從最開始需要四五個人一起攙扶下床,到後來可以在攙扶下自行走動一段距離,李爺爺的病情在精心呵護下一天天好轉,他康復的過程也是醫護人員不斷付出愛和陪伴得到收穫的過程。
▲神經外科醫護人員攙扶李爺爺下床走動。
疫情期間,神經外科不僅收治了很多本專科的急診患者,還配合兄弟科室對複合傷患者進行救治。樊女士是位孕早期車禍外傷患者,除了輕微頭部外傷外,下頜骨骨折是傷後的主要難題。她的病情涉及口腔科、神經外科和產科多個專科,口腔科醫生為患者行下頜骨骨折切開複位內固定術後,患者轉入神經外科病房進行後續治療和護理。由於口腔外傷的護理具有特殊性,神經外科急重症團隊積極聯繫口腔科醫護人員,學習護理重點、認真關注和記錄患者病情變化,隨時與口腔科和產科保持聯繫,全力保證孕媽媽的安全。
疫情中發生的故事很多,以上僅是神經外科治病救人故事中的寥寥數例。據不完全統計,疫情發生以來的幾個月,除常規手術外,神經外科共救治急診危重症患者20餘人,施行急診手術近30台。科室在醫院的統籌部署下,勇擔責任和使命,圓滿完成了疫情防控和醫療救治任務,築起患者生命健康的牢固防線,為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了應有力量。
文字/王晶 薄紅梅 張毅
圖片/神經外科 患者家屬提供
監製/張抒揚 主編/陳明雁
編輯/王璐